-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540 生态环境 第17卷第2期(2008年3月)
李传红等:惠州西湖沉积物营养盐的释放 PAGE 541
生态环境 2008, 17(2): 537-541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2C31611)
作者简介:李传红(1971-),男,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水环境生物学。E-mail: lchhz@126.com
*通讯作者:刘正文,E-mail: zliu@
收稿日期:200
惠州西湖沉积物营养盐的释放
李传红1, 2,谭镇2,刘正文1, 3*,王建军3,朱广伟3,张修峰1
1.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2;2. 惠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 惠州 516001;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8
摘要:惠州西湖为典型的南亚热带城市浅水湖泊,位于惠州市中心区域,近年来已采取了截留城市污水、引清水等治理措施,但西湖水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以惠州西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原状泥柱静态培养法对惠州西湖各子湖沉积物氨氮和反应磷的释放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惠州西湖沉积物中氨氮(NH4+-N)释放通量为-31.64~69.73 mg·m-2 ·d-1,不同湖区释放通量差异较大,总体上沉积物为水中氨氮的源;各湖区沉积物中的反应磷(PO43-P)的平均释放通量为-6.42~-0.80 mg·m-2·d-1,惠州西湖沉积物为水中磷的汇。研究结果可为惠州西湖水质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沉积物;释放通量;氨氮;磷;惠州西湖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8)02-0537-05
沉积物-水界面间的营养盐交换对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具有重要的影响,沉积物被认为是湖泊内源负荷的重要源或汇[1],是富营养化过程研究的重点。沉积物营养盐释放通量可以采用水下原位模拟法[2, 3]、实验室原状泥柱静态培养法[4, 5]、间隙水浓度梯度估算[1, 6]等方法进行研究,其中实验室原状泥柱静态培养法由于操作简单方便,采集的柱样不破坏沉积物原有结构,基本保持沉积物垂向分层特征,实验结果较为准确,因此比较常用[1]。
惠州西湖属南亚热带城市浅水型湖泊,位于广东省惠州市中心区,由南湖、丰湖、平湖、鳄湖和菱湖5个子湖组成,湖面总面积1.48 km2,湖水平均深度1.6 m左右。近年来,曾采取过环湖截污、引水等治理措施,但水体仍处于富营养状态[7],因此,内源污染成为水体营养盐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此前有关西湖沉积物内源污染问题仅有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的初步研究[8]。对此,本文采用实验室原状泥柱静态培养法,测定了惠州西湖沉积物-水界面间氮、磷的扩散通量,旨在为西湖乃至其他城市湖泊的科学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图1 采样点分布
Fig. 1 Distribution plot of samples
采样时间为2004年8月,在5个子湖区中心区域(见图1),用装有φ65 mm×600 mm有机玻璃管的柱状采样器采集泥柱样(每点采3个平行样,共15个样品,沉积物高度为15~20 cm)灌满上覆水,下端用橡皮塞塞紧,带回实验室内泥柱垂直放置,室内保持恒温25 ℃,吸出上覆水,注意不扰动沉积物。将同步采集的相应点的上覆水样过滤后,放回到柱子中,各管水面距离沉积物面高度一致(25 cm)。多余的水样保存,每次取样后可补充到柱子中。测定补充水及柱子中上覆水中氨氮和反应磷
模拟试验两次取样间的营养盐释放通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N,P表示氨氮或反应磷的释放通量(mg·m-2·d-1);Ci表示第i次采样时水体氨氮或反应磷的质量浓度(mg·L-1);V表示上覆水体积(L);Ci-1表示前一次采样时水体氨氮或反应磷的质量浓度(mg·L-1);V0表示采样及补充水的体积(L);C0表示补充水中氨氮或反应磷的质量浓度(mg·L-1);A为沉积物的表面积(m2);t为本次采样与前次采样间的时间间隔(d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