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长效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效果研究.doc

长效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效果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效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效果研究 0.05)。结论:长效干扰素较普通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肝中的临床效果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长效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 慢性乙肝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56   【】R4 【】B 【】1671-8801(2013)07-0061-01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多见疾病,其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较长,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染,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且危及周边人群。在对其治疗中多以干扰素应用进行抗病毒治疗,我院对6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长效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治疗,取得不同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经我院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60例,现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7~56岁,平均(37.5±8.7)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5.4±1.2)年。对照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8~56岁,平均(38.2±8.3)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4.9±1.3)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e抗原(HBeAg)阳性6个月;HBV-DNA呈阳性,且定量1.0×10;谷丙转氨酶(ALT)连续6个月高于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近6个月内未服用其他免疫及抗病毒药物;无其他精神病史、心血管疾病、肝硬化、酒精肝等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除外。   1.3 方法。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肝功能生化指标、血清HBV-DNA定量测定及血清HBV标志物等空腹静脉血检查。给予对照组普通干扰素治疗:肌肉注射普通抗生素500万u,隔日一次,连续48周。给予观察组长效干扰素治疗:皮下注射180ug聚乙二醇干扰素a-2a,每周1次,连续48周。   1.4 观察评价指标。以HBV-DNA和HBeAg转阴率为疗效评价标准。观察两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以SPSS14.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百分率(%)表示技术资料,以X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BV-DNA和HBeAg转阴情况比较。观察组HBV-DNA转阴22例,HBeAg转阴23例,转阴率分别为73.3%和76.7%;对照组HBV-DNA转阴5例,HBeAg转阴7例,转阴率分别为16.7%和23.3%;两组转阴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不良反应4例,不良反应率为13.3%,对照组不良反应为5例,发生率为1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均表现为流感样综合征、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且严重程度相似,多出现在治疗初期,随着治疗继续,并进行适当干预,不良反应减轻直至消失。   3 讨论   慢性乙肝是世界性疾病,其以抗病毒治疗为根本,而干扰素在抗病毒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未发生肝硬化患者可选择的一线用药,因此,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目前我国批准的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2a、2b、1b)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2a、2b),经临床研究分析,普通干扰素与长效干扰素具有显著区别,且这些因素使得长效干扰素临床效果更佳。   普通干扰素半衰期较短,一般在4h左右,然而干扰素需要稳定的有效血浓度环境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普通干扰素在注射4h后药效降低,且在12h后基本被排出体外,因此为了维持疗效,必须增加用量与注射次数,但耐受性有限。其次,药物在短时间内被代谢排除,不能起到持久抑制病毒的作用,促使病毒重生,影响治疗效果。再就是,普通干扰素具有抗原性,能够引发抗体产生,进而影响疗效。长效干扰素将a-干扰素与聚乙二醇大分子交联,以增加分子量来延长干扰素的半衰期,而经研究表明,a-干扰素与聚乙二醇大分子越多,分子量越大,其半衰期越长,疗效越显著。其次,干扰素的聚乙二醇化能够降低免疫原性,与聚乙二醇交联后,不易被机体免疫系统识破,进而降低药物免疫原性,延长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存在时间,提升药物稳定性,进而提升疗效。与普通干扰素相比,长效干扰素仅少量经肾脏代谢,其余经肝脏排泄,但肝硬化时药动学特点与正常人相似。   在以上优点的作用下,长效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高于普通干扰素,本研究中观察组H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