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消化系统疾病讲义2模板.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央静脉和汇管区之间形成桥接坏死 (二)病理变化 中度慢性肝炎 重度慢性肝炎 桥接坏死 (二)病理变化 (二)病理变化 急性重型肝炎大块坏死 急性重型肝炎亚大块坏死 (二)病理变化 普通型 重 型 急性:无黄疸型、黄疸型 慢性:轻、中、重度 急性 亚急性 (三)临床病理类型 最常见,我国多为无黄疸型乙型肝炎 病变特点:肝细胞弥漫性胞浆疏松化和气球 样变,伴点灶状坏死和嗜酸性小体 临床:肝大、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黄疸 结局:多数半年内恢复; 部分(乙5-10% 、 丙型50% )一年后转为慢性 ;极少数 → 重型 1.急性普通型肝炎 点状坏死 1.急性普通型肝炎 嗜酸小体 1.急性普通型肝炎 胃癌:进展期胃癌病变、扩散途径 大肠癌特点 胃肠间质瘤特点 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基本病理变化 临床病理类型:急性普通型肝炎 小结: * * 主要有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等 Lauren分型 肠型胃癌:Ⅱb型肠化→癌变→高分化管状或乳头状腺癌 胃型胃癌:非肠化上皮→癌变→印戒细胞癌(弥漫型)或粘液腺癌 (2)进展期胃癌组织学类型 胃乳头状腺癌 (2)进展期胃癌组织学类型 (2)进展期胃癌组织学类型 胃管状腺癌(高分化) (2)进展期胃癌组织学类型 胃粘液腺癌 (2)进展期胃癌组织学类型 胃印戒细胞癌 (2)进展期胃癌组织学类型 胃未分化癌 直接扩散:邻近器官→肝、胰、大网膜 淋巴道转移:周围L结,左锁骨上L结 血道转移:肝、肺、骨、脑 种植性转移: 印戒C癌或粘液腺癌→侵透浆膜→脱落→种植于腹腔及盆腔的腹膜 女性最常种植于双侧卵巢表面-Krukenberg瘤 3.扩散途径 早期胃癌:无明显临床表现 进展期胃癌:食欲不振、消瘦、贫血、上腹部不适、便血、幽门梗阻、穿孔-腹膜炎、腹水等 4.临床病理联系 (二)大肠癌 饮食:高蛋白、高脂、低纤维性食物 癌前病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肠腺瘤、  溃疡性结肠炎、肠血吸虫病及Crohn病等 基因:APC、Ras、DCC、p53等突变、缺失 部位:直肠(50%),乙状结肠(20%) 早期大肠癌:限于粘膜下层且无淋巴结转移 溃疡型最多见;乳头状、管状腺癌为主 深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分期→预后 (三)胃肠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GIST:起源Cajal及其前驱C,表达KIT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似平滑肌样肿瘤 部位:胃60%,小肠25%,直肠5%,食管2%等 形态:梭形C70%,上皮样C20%和混合C型10% 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部分SMA(SMC分化)和S-100(NF分化)(+) 生物行为:部位(胃好于肠)、大小和核分裂数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leevec靶向治疗效果好 胃肠间质瘤:恶性潜能评估 风险性 大小(cm) 核分裂像(/50HP) 高 任何大小 >10 >10 任何 >5 >5 中 5-10 <5 <5 6-10 低 2-5 <5 极低 <2 <5 低风险性肿瘤也可转移 A 栅栏状核似神经鞘瘤 B 梭形细胞有胞浆空泡 C 上皮样型 (三)胃肠间质瘤 瘤细胞CD117阳性 瘤细胞呈梭形编织状排列 (三)胃肠间质瘤 瘤细胞梭形似平滑肌  瘤细胞CD34阳性 (三)胃肠间质瘤 第三节 肝胆疾病 正常肝小叶结构及血流分布 肝胆疾病 正常肝小叶结构模式图 概念:一组由肝炎病毒→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凋亡为主→变质性炎→传染性 临床:乏力、食欲下降、上腹不适、肝大、肝功障碍,黄疸 分型:甲、乙、丙、丁、戊明确;庚未明 一、病毒性肝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甲、戊型:粪口传播;直接+免疫损伤;一般不转为慢性、不发生癌变    乙、丙、丁型:输血注射、密切接触;免疫损伤;可转为慢性,可发生肝癌 转为慢性:乙型5-10%,丙型70%,丁型5% HBV损伤机制 细胞免疫:致敏CD8+T细胞→肝C膜上病毒Ag→肝C变性、坏死和凋亡 自身免疫:HBV→肝C脂蛋白Ag暴露→特异性Ab→肝C损伤 体液免疫:肝C表面HBVAg+相应Ab→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肝C损伤 HBV损伤机制 肝细胞损伤机制 TC功能正常: 病毒多、毒力强→急性重型 病毒较少、毒力较弱→急性普通型 TC功能不足: 病毒持续繁殖反复损伤肝细胞→慢性肝炎 TC功能缺陷: 病毒持续增殖→病毒携带者(无肝细胞损伤) 机体免疫状态与乙肝临床类型 基本病变 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凋亡为主 伴淋巴细胞浸润 肝细胞再生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