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3.3、震激(Shake up)和震离(Shake off) 在光电发射过程中,由于内壳层形成空位,原子中心电位发生突然变化将引起价壳层电子的跃迁,这里有两种可能:如果价壳层电子跃迁到更高能级的束缚态,则称之为电子的震激(Shake up);如果价壳层电子跃迁到非束缚的连续状态成了自由电子,则称此过程为电子的震离(Shake off)。震激和震离的特点是它们均属单极激发和电离,电子激发过程只有主量子数改变,跃迁发生只可能是ns?n?s,np?n?p,电子的角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均不变,因此有 ΔJ = ΔL = ΔS = 0。 无论是震激还是震离均消耗能量,这将使最初形成的光电子动能下降。通常震激谱比较弱,只有用高分辨的XPS谱仪才能测出;震离信号极弱而被淹没于背底之中,一般很难测出。 震激特征在与顺磁物质关联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中是十分普遍的。 对震激谱的研究可获得原子或分子内弛豫信息。同时震激谱的结构还受到原子化学环境的影响,它的表现对研究分子结构是很有价值的。因而可利用shake up峰来研究分子的结构。 Cu/CuO/Cu2O系列化合物 例如Cu/CuO/Cu2O系列化合物,用通常的结合能位移或俄歇参数来鉴别它们是困难的。但是这三种化合物中Cu的2p3/2和2p1/2电子谱线的震激伴峰却明显不同,其中Cu和Cu2O没有2p3/2谱线的明显震激伴峰,而CuO却有明显的震激伴峰。 CeO2中Ce3d光电子谱的震激和多重分裂结构 2.3.4、多电子激发(不对称拖尾) 在固体金属中,费米能级以上还有未占满的能级存在(导带),也可以产生震激效应。由于不是分立的能级,因此震激效应表现为在高结合能端的不对称拖尾。 如果费米能级处的态密度越高,不对称拖尾就更加明显。 2.4、结合能的参考基准 用XPS测定芯电子结合能并企图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时,自然要提出能量参考基准问题。对孤立原子,轨道结合能的定义是把电子从所在轨道移到无穷远处所需的能量,是以“自由电子”能级为参考基准,称为“真空能级”。 对固体样品,必须考虑晶体势场和表面势场对光电子的束缚作用等。对于导体而言,当它和谱仪有良好的电接触时,其Fermi能级和谱仪的Fermi能级重合。常取Fermi能级作为能量的参考点。这时能量守衡方程为: 固体材料中光电过程的能量关系示意图 K L M 价电子带 EF EV h? EK Fs Fsp ‘ Eb 样品 谱仪 思考题 什么是化学位移和终态效应?它们各与什么相关?并各有何实际应用? 第2章 结合能与化学位移 结合能理论 化学位移 终态效应 结合能的参考基准 2.1、结合能理论 2.1.1、结合能原理: 电子的结合能(EB)代表了原子中电子(n,l,s)与核电荷(Z)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可用XPS直接实验测定,也可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理论计算结果可以和XPS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更好地解释实验现象。 电子的结合能是原子体系的初态(原子有n个电子)和终态(原子有n-1个电子(离子)和一自由光电子)间能量的简单差。 EB = Ef(n-1) – Ei(n) 若无伴随光电发射的弛豫存在,则 EB = ?轨道能量, 它可用非相对论的Hartree-Fock自洽场(HF-SCF)方法计算出来。 结合能的确定 光电子的结合能建立在元素终态构型基础上。 Conduction Band Valence Band Fermi Level Free Electon Level Conduction Band Valence Band 1s 2s 2p Initial State Final State 2.1.2、结合能的理论计算 (1)、Koopman定理(突然近似) 原子体系发射光电子后,原稳定的电子结构被破坏,这时求解状态波函数和本征值遇到很大的理论困难。Koopman认为在发射电子过程中,发射过程是如此突然,以至于其它电子根本来不及进行重新调整。即电离后的体系同电离前相比,除了某一轨道被打出一个电子外,其余轨道电子的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而处于一种“冻结状态”(突然近似(Sudden Approximation))。这样,电子的结合能应是原子在发射电子前后的总能量之差。由于终态N-1个电子的能量和空间分布与电子发射前的初态相同,则 此即Koopmans定理。 测量的EB值与计算的轨道能量有10-30 eV的偏差,这是因为这种近似完全忽略了电离后终态的影响,实际上初态和终态效应都会影响测量的EB值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闭壳层体系。 (2)、绝热近似(Adiabatic Approximation) 实际上初态和终态效应都会影响测量的EB值。 绝热近似认为,电子由内壳层出射,结果使原来体系的平衡场破坏,形成的离子处于激发态。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