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巴蜀文化研究动态
2006年1期(总第4期)
?
?
目??录
?
最新成果
?
?“巴蜀文化”的辨证…………………… 林??向(见成果展台栏目)
从三星堆文化看古代文明的本质特征………………段??渝(见成果展台栏目)
先秦巴蜀经济史的材料与研究(上) ………………………………………………… 邹一清
巴蜀园林中园林景观楹联的功能……………………刘??弘(见成果展台栏目)
?
学术交流
?
?“巴蜀文化论坛”第三次研讨会召开
?“巴蜀园林与城市现代化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
基地建设
?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2006年度重点科研项目申报指南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岷江上游研究所”成立
?
?
?
?
先秦巴蜀经济史的材料与研究(上)
邹一清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文化论坛》副编审)
?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学术界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研究已经历时70余年,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更为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丰富的材料。学术界对巴蜀文化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不但彻底否定了“蜀无礼乐,无文字”的旧说,而且提出了“三星堆文明”、“巴蜀古代文明”和“巴蜀是中华文明又一个发源地”的崭新论断(1)。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各报刊杂志和出版社公开发表出版的有关巴蜀文化研究的学术论著达1000篇(部)以上[1],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族属、地域和迁徙,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文明起源与形成,文化交流与传播,巴蜀文字和符号,宗教,艺术,科技等方面。本文仅从学术史的视角,对先秦巴蜀经济史研究的材料和成果,进行梳理和综合分析论述[1]。
一、农业
过去,人们常将先秦巴蜀地区说成是蛮荒之地,但通过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综合研究,可以看出,先秦巴蜀其实是一个物产丰饶、农业经济发达的地方。
(一)蜀地的农业
1、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古蜀地区土地肥沃。《史记·货殖列传》称颂道:“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砂、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童,西近邛笮,笮马牦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惟褒斜綰殻其口,以所多易所鲜。”
《汉书·地理志》也道:“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南贾滇僰童,西近笮马牦牛。民食鱼稻,亡凶年忧,俗不愁苦。”
考古资料显示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波及大渡河流域和川东长江沿岸以至三峡以东地区的各个古蜀文化遗址中,均出土大量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大致有打制和磨制两种。《成都市蜀文化遗址的发现及意义》中归纳成都平原诸遗址所出磨制石器,主要有斧、锛、凿、矛、杵等,打制石器主要为盘状器、砍砸器、刮削器、有柄石锄、斧形器等(2)。《巴蜀原始文化的研究》记载大渡河流域汉源背后山类型诸遗址,多见磨光石斧、石锛以及一些玉质白色细长形凿、锛、削等(3)。《四川忠县(上洽下甘)井沟遗址的试掘》报告了川东长江沿岸的忠县(上洽下甘)井沟遗址,生产工具多取材于卵石,打制较多,主要器形有石斧、有柄石锄、石矛等(4)。种类如此繁多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蜀农业已脱离原始阶段,进入锄耕农业阶段的有力证据。
但文献资料没有留下古蜀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任何记录,仅有《华阳国志》、《山海经》等文献记载了殷周及以后,有关古蜀地区农业经济的状况。
农业始于对野生植物的栽培。《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正义》曰:“蹲鸱,竽也。言邛州临邛县其地肥又沃,平野有大竽也。《华阳国志》云汶山都安县有大竽如蹲鸱也。”古代成都平原多种芋类,汉代画像砖中也有人类种植芋类的画面(5),说明芋类是先秦蜀人种植的一种农作物。
关于蜀地稻作农业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基本都认为蜀地的稻作农业是从外地传入的。至于从何地传入,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一种观点是:华南和长江中下游是中国的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此观点以严文明为代表,他认为中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在杭州湾,从公元前5000年代到3000年代形成三次大的传播浪潮,成波浪形逐级向长江三角洲、两湖盆地(包括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江淮地区广泛的范围推进发展(6)。另一种观点是成都平原的稻作农业是从云南传入的。游汝杰从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分布。他认为: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和中南半岛都处于多年生野生稻的分布范围内,这也就是栽培稻的起源地(7)。李昆声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植物的种类等因素,以及云南省农科院对云南稻种进行的同功酶分析,认为云南现代栽培稻种的亲缘关系十分接近现代普通野生稻,从而指出云南现代栽培稻的祖先很可能是云南的普通野生稻,因此,云南极有可能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8)。外国学者也有不少类似观点(9)。
而《华阳国志·蜀志》又载:“后有王曰杜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