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第五讲-生计方式.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讲 生计方式 适应: 指有机体逐渐适应它们生存之地的环境的过程。 动物以生物性调适适应环境。人则靠文化创造性地适应各种环境。 不适应的例子:南太平洋复活节岛阿帕努伊人的失败适应。 社会、政治因素也会对人的生存方式产生影响。 一、生计方式 生计方式:生计是指食物及其他维生手段(衣、行、住、用等)的生产和消费的技术过程与社会关系。当这些技术过程和社会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形成相对确定的内在结构时,就产生“生计模式”。 寻食—— 采集、渔猎; 生产食物—— 游耕; 游牧; 集约型农业; 工业生产 。 1、寻食生计方式 1)时间及分布:1万年前——现在25万人(不到0.005%),占人类历史90%; 2)特点 移动性:食物;水资源; 人口规模小:每平方英里一人左右;(人口规模的自然调整) 灵活的性别分工; 食物共享; 平等社会; 中国东北的鄂伦春和鄂温克族人曾长期以游猎、采集和捕鱼为生。 昆布须曼人的原始富裕社会: 劳作时间投入少: 每个昆布须曼人平均工作时间(包括“生计工作”、“制作与修理工具”、和“家务”的总和)为每周42小时,即每天6小时。懒惰? 可供选择的食物充足: 昆布须曼人主要吃居住地约100种可食植物中的20种,50种可捕猎动物中的17种。 身体健康: 与农业、牧业社会相比,昆布须曼人因感染而生病的人数较少,肠内寄生虫少,消化不良更少。 2、游耕生计方式——刀耕火种 人口增长使食物生产成为维持生计的新选择。食物的生产于1万年前开始于亚洲西南部的约旦河谷和附近的中东地区。 1)方式:焚烧,轮歇,套种。 2)特点: 低投入、高效率:时间;体力;肥料;(与西方农耕对比) 套种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能减少风险; 具有可持续性(在较低人口规模基础上); 我国南方生活于亚热带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少数民族曾采用刀耕火种的生计方式。 刀耕火种是适应热带生态环境的明智选择。 3、游牧生计方式 1)分布地区:北非、中东、欧洲、亚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2)特点: 流动性——逐水草而居; 游牧文化是适合当地的、科学的生计方式和文化。 藏族人具有可持续性并符合生态平衡规律的畜牧业: 放牧为牧民的主要生计,草原能为牲畜提供天然饲料; 放牧时,牛羊所排放的类便能为草场提供肥力; 牦牛的粪便里有植物可燃纤维,再加上耗牛内脏的分泌物,就能持久燃烧且无异味,是牧民做饭和取暖的主要燃料; 牛粪燃烧后的灰烬抛洒在草原上是肥料; 牧民饮食主要为牛羊肉、酥油、奶茶和酸奶。这一切都来自牧畜业产出。 4、农业 特点: 固定土地;灌溉、施肥,使用牲畜或机器耕作。 定居; 进一步分工细化,需要生产多的产品以供养从事手工艺、商业等不同行业的人和集权阶级。 农牧混合生计方式:农业和畜牧业兼有。 5、工业化的食物生产 特点: 机器与规模化的粮食生产; 动物的集中圈养,规模化宰杀和加工;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急剧下降。 美国雏鸡(快速催肥的公鸡)生产: 美国最大的雏鸡生产公司泰森食品公司每周宰杀250万只鸡。除国内消耗外,美国生产的大部分鸡肉冷冻后被卖到俄罗斯(鸡腿)和中国(凤爪,每年超过12亿只)。 打工 现状: 从目前的人口分布情况来看,在全国的13亿总人口中,城镇人口大约3亿。在10亿农村人口中,有近三成外出打工。 201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进城务工人员调查显示,受访进城务工人员目前个人月收入在1001—2000元和2001—3000元的居多。 从事行业:建筑业、服务业、农业劳动、工厂工人等等。 土地流转 二、经济文化类型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是前苏联民族学家托尔斯托夫、列文和切博克萨罗夫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民族学科学概念之一。 其基本定义为: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之下,并有近似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中国三大经济文化类型与特点: 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组 :流动性、直接利用自然资源; 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 :游牧与牲畜的季节性流动; 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 :土地的持续利用与劳动的集中使用。 * * 结构: 世界体系(含国际体系和全球化进程) 政治组织形式(从村镇到国家,含司法和武装力量) 社会组织形式(从家族到民族,含传承和制裁制度) 客位结构 (经验观察) 上层结构:意识形态(宗教、神话、科学、哲学、艺术及仪式) 主位意识 (意义解释) 外显的结构体系 基础结构:经济生产方式(组织、分配和消费方式) 人口再生产(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 环境、技术、人口及三者互动关系 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体系(含历史) 符号及意义体系 * * *

文档评论(0)

ma9828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