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长江源区不同冻土区土壤样品分析数据.doc

2008年长江源区不同冻土区土壤样品分析数据.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数据汇交-数据文档 0.5°IBIS模型模拟全球逐月潜热通量(1950.1-2009.12) (编写人姓名: 卢学鹤,金佳鑫 编写人单位: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通信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大道163号;邮编:210023;Email: geodata@) 项目 内容 1数据集名称 0.5°IBIS模型模拟全球逐月潜热通量(1950.1-2009.12) 2 数据集内容说明 2.1 数据集内容一般描述 a. 数据内容(数据文件、表名称,包含的观测指标内容) IBIS模型模拟全球逐年潜热通量数据库 b. 建设目的 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c. 服务对象 面向科研单位,主要为研究环境和气候变化科研工作者提供服务 d. 数据的时间范围 1950.1-2009.12 e. 数据的空间范围、投影方式 空间范围:全球 投影方式为:WGS84 f. 数据的学科范围 属于地球系统科学范围 g. 数据的量 187MB h. 数据类型(文献、属性、矢量、栅格、文本等) 栅格 i. 数据更新的频度 不定期更新 j. 缩略图(反应数据集内容或观测过程、场景等的示意图) k.其它需要说明的内容 2.2 字段(要素)名称解释 a. 名称解释 潜热通量均值 b. 量纲(度量单位) W/m2 c. 数据粒度(数字图像的解析度/比例尺) 3 数据源描述 如果是来自文献、资料等,将数据源列表 b. 如果来自相关课题,要列出课题负责人、单位、资助者 如果是镜像、购买、交换、下载数据,要说明出处 使用的驱动数据是CRU气象中心发布的全球历史时期气象数据和未来气候变化数据(A2,B1) 如果是试验、观测、调查数据,要说明相关的仪器、设备、方法、过程的基本信息 e. 如果是统计数据要说明数据发布的部门 f. 其他数据要说明数据产生基本情况 4 数据加工方法 a. 如果是属性数据、文本数据要写明数字化手段 如果是空间数据要写明数据数字化工具和简单流程 c. 如果是经过数学运算、或模型产生的数据要交待清楚数学运算的算法和模型,并注明算法和模型的出处 IBIS模型以植被和地表的辐射变化为温度与湿度的驱动力,模型的主要控制量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模拟以Farquhar的叶片尺度瞬时光合模型为基础;呼吸模型计算了叶片、茎干、细根等的呼吸作用。 IBIS模型输入条件主要有大气温度、相对湿度、云量、降水和风速等气象变量,以及植被覆盖,土壤质地,地形等。输出内容包括GPP、NPP、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感热和潜热通量,蒸发散和蒸腾作用以及碳氮在植被、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中的分配分布情况等。模型中所需的参数主要有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凋落物库量、田间持水量和持续萎蔫点等。 模型下载及相关资料见: /download/IBIS/ibis.html 相关文献见: /pages/publications.html d. 其它方法 5 数据质量描述 a. 原始资料数据精度 原始气象数据质量较为良好,经过CRU气象中心发布,可以作为驱动数据进行IBIS模型模拟。 b. 项目数据产生和汇集过程中的相关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完整的数据产生过程、使用的方法和标准规范、数据应用范围等内容。 (1)数据生产过程: 通过初始化数据初始化IBIS模型,利用驱动数据经过模型的三个阶段模拟得到了模拟后的数据。 c. 加工后数据精度 加工后得到的是0.5°全球逐月潜热通量数据,数据质量可以满足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6数据集应用成果 a. 主要应用领域 面向科研单位,主要为研究气候变化科研工作者提供服务 b. 在应用中取得的效果(获得奖项,发表咨询报告和文章) 7 知识产权 标注知识产权说明(数据使用引用方式规定等) [1]. 江洪. 0.5°IBIS模型模拟全球逐月潜热通量(1950.1-2009.12).国家 地球系统科学共享平台-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科学数据分中心.2014 b. 数据标注参考以下规范: 中文发表的成果: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全球变化模拟科学数据中心(); 英文发表的成果: National Science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of China,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Sharing Infrastructure –global change simulation Data Center()。 致谢方式参考以下规范: ”感谢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全球变化模拟科学数据中心()提供数据支撑。 c.注明使用数据的联系人 联系信息:geodata@ 联系人姓名:卢学鹤 金佳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