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性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卫生部出台的有关规定明确指出,动物的甲状腺体应该剔除,进食羊的二分之一、猪的六分之一甲状腺体,就可能发生食物中毒。中毒是由于吃了未摘除甲状腺的猪喉头气管,或猪血脖肉(颈口肉)所致;另外,一些不良商家低价收购这些腺体,剁成肉末出售,也极容易中毒,猪的甲状腺在气管与喉头连结处的下方,左右各一小块,中间相连。 因为动物甲状腺中含有大量的甲状腺素,要加热600℃以上才能破坏,经一般烹调后的甲状腺,仍保存有激素的有效成份,故食用后仍可引起中毒。一般认为食用新鲜甲状腺3克以上即可中毒,进食量愈大,中毒愈严重。 食入动物的甲状腺后,突然大量外来的甲状腺激素扰乱了人体正常的内分泌活动,产生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临床表现,特别是严重影响了下丘脑功能,造成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中毒表现最初的症状就是头痛,发病者多数在食后一段时间内就会出现症状。 (2)肾上腺 俗称“小腰子”,位于两侧肾脏的前方,呈褐色,肾上腺外面包着一层白色的纤维膜。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人体内水盐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血压升高,肌肉无力,促进脂肪的分解和重新分布;肾上腺中还含有肾上腺髓质激素,可使人全身血管收缩,心跳加快,促使糖原分解,引起血糖升高。? (3)淋巴腺 “花子肉”,多在动物大腿根部腹股沟、肩胛前和腰下处等,呈圆形。淋巴腺是机体的免疫屏障,相当于对外界的防御屏障,它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对抗外来入侵的有害细菌和病毒。在病变的淋巴腺内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人如果食入后,就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者感染某些传染性疾病。 鸡臀尖,即肛门上方的肥肉块。因为鸡臀是鸡身上淋巴最为集中的地方,虽然淋巴中的巨噬细胞有很强的吞噬的细菌、病毒和致癌物质的能力,但是它只能 吞食这些毒物,却无法消除有害物质。因而鸡臀尖成了贮藏细菌、病毒和某些致癌物质的“仓库”,在宰杀时应将其除去。 (4)动物肝脏 能引起中毒的肝脏主要有熊肝、海豹肝、狗肝、狍子肝、狼肝和鱼类如鲨、鲽鱼、刀鲛鱼的肝。这些动物和鱼肝脏中含有极高的维生素A,比一般畜、禽肝中含量高100倍,因此动物肝脏中毒,实际上是维生素A急性中毒。 9、毒蘑菇(毒蕈) 毒蕈中毒指因误食毒蕈所致。其症状因毒蕈所含成份及其毒性作用而异,以胃肠、心脉、脑神、肝肾等受损害所致的不同临床表现为特点的中毒类疾病。毒蕈俗称毒蘑菇,由于某些毒蕈的外现与无毒蕈相似,常因误食而引起中毒。毒蕈中毒的症状也比较复杂,临床表现各异。 蘑菇中毒6种类型:   (1)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毒粉褶菌、臭黄菇和毛头乳菇,黄粘盖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毒,已知有80余种。   (2)神经精神型:已知有60余种。中毒症状是精神兴奋,精神错乱或精神抑制等神经性症状。如毒蝇鹅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   (3)溶血型:主要症状是在1-2天内发生溶血性贫血,症状是突然寒战,发热,腹疼头疼,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虚弱无力,烦躁不安和气促。此类中毒症状主要由鹿花菌引起。 (4)肝脏损害型:引起这类中毒有关的种约20余种。除上述已提到含毒肽、毒伞肽的种类外,如环柄菇属的某些种。   (5)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引起这种类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亚稀褶黑菇。死亡率较高。   (6)光过敏性皮炎型:我国目前发现引起此类症状的是叶状耳盘菌。 大鹿花菌 赭红拟口蘑 白毒鹅膏菌 毒鹅膏菌 毒蝇鹅膏菌 细环柄菇 大青褶伞 细褐鳞蘑菇 毛头鬼伞 半卵形斑褶菇 毒粉褶菌 介味滑锈伞 粪锈伞 美丽粘草菇 毛头乳菇 白黄粘盖牛肝菌 白黄侧耳 大白口蘑 双孢蘑菇 金针菇 蘑菇 草菇 香菇 松乳菇 L O G O 化学性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 (2)青皮红肉鱼 青皮红肉鱼,即鱼皮为黑青色,而肉色较红,因其中血管系统较发达,含血红蛋白较多。如鲣鱼、鲐鱼、鱼参、秋刀鱼、沙丁鱼、竹荚鱼、金枪鱼等。 鲣鱼 鲐鱼 秋刀鱼 青皮红肉的鱼类肌肉中含血红蛋白较多,因此组氨酸含量也较高,当受到富含组氨酸脱羧酶的细菌(如莫根氏变形杆菌、组胺无色杆菌、埃希氏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污染后,可使鱼肉中的游组氨酸脱羧基形成组胺。 在温度15~37℃,有氧、中性或弱酸性(pH6.0~6.2)和渗透压不高(盐分3%~5%)的条件下,易于产生大量组胺。当鱼品中组胺含量达到4mg/克时,即可引起中毒。人体摄入组胺达100mg以上时,即易发生中毒,同时也与个人体质的过敏性有关。 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是一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