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浸水古道之使用卷查表蔚桂浸水古道之使用作者蔚桂立用科技大光管理系三甲研究值浸水古道西起枋寮新越中央山至台大武全公里最高海拔一千三百公尺清道光九年西元年台西部平埔族利用路集移民到部後山的卑南大庄一情形未引起清廷注意一般登山客走的路是沿著大林道枋寮水底寮出新到大林後徒步入浸水古道路如下水底寮玉泉村石新村化力里大林浸水出水坡姑仔大武溪大武古道在台西部中由枋寮新村石亭入至大林道查哨及力里小部落六社址大林在所皆可由到另外大林道十一公里是力里部落徙而仍有原住民耕作房舍保存良好十六公里起路有一片台土春廿二公里
『浸水營古道之使用與維護』問卷調查表 2094236116 蔚桂蘭
緒論:浸水營古道之使用與維護
作者:蔚桂蘭(E-mail: sgl0218@.tw)
Guei-Lan Wei
國立應用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進觀三甲
2094236116
1.1研究價值:浸水營古道,西起枋寮新開,越過中央山脈,東至台東大武,全長約47公里,稜線最高處海拔約一千三百公尺。清道光九年(西元1829年),台灣西部平埔族利用這條路徑,集體移民到東部後山的卑南、大庄一帶,當時這種情形並未引起清廷注意。一般登山客走訪的路線,是沿著大漢林道從枋寮水底寮出發,經新開到大樹林後徒步進入浸水營古道,路線如下:水底寮-玉泉村(石頭營)-新開村(崁頭營)-歸化門-力里-大樹林-浸水營-出水坡-姑仔崙-大武溪-大武。古道在台灣西部範圍中,由枋寮新開村石頭營聖蹟亭進入至大漢林道經檢查哨及力里小部落,六儀社營盤址,大樹林駐在所,皆可由車輛到達,另外,大漢林道十一公里處,是從舊力里部落遷徙而來,仍有數戶原住民耕作,房舍保存良好,從十六公里處起路邊有一片台灣土產楓春樹。廿二公里處有階梯可以下到山谷,此處瀑布終年不息,但從路邊到河床,要走三千多個階梯。廿三公里的岔路,往上是到海拔一千六百八十八公尺的大漢山營區,往東,則是往浸水營古道端點及大武台灣穗花杉自然保護區。而從大漢林道二十三點六公里公里處進入林班之浸水營古道需步行四至五小時約十九公里至台東加羅板。沿線相關遺址豐富,如力里社、姑仔崙社、茶茶牙頓社,以及傳說中的二個小矮人部落遺址。同時,林務局台東林管處在古道沿線設立二十二面完整解說牌,適時協助古道上各處遺蹟導覽解說。因此,走訪「浸水營古道」是相當適合進行生態、考古、登山及文化深度尋根之休閒旅遊活動。(楊南郡)
1.2研究動機:農委會林務局(國家森林遊樂區、國家步道)等。近年來,在發展生態旅遊的政策指導下,各部門積極著手進行各所轄實質環境之軟硬體建設,而在過去較著重硬體設施的建設取向下,軟體建設較為缺乏,因此成為當前的重要工作,而軟體建設將能夠輔助硬體建設之成效,並提升觀光遊憩活動的品質。在本地鄉公所極力推行保護在地歷史文化遺跡,推波助瀾下成立枋寮文史工作協會,與林子邊文化協會,均為推廣生態旅遊,導覽解說工作;並委請屏東科技大學協助遊客調查,生態資源調查,設計與發包步道解說牌,陴令遊客達到遊憩教育功能。
1.3研究目的:解說牌誌系統之規劃設計,必須同時兼顧經營管理之目標及使用者之需求,而透過解說牌誌系統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的回顧,建立操作性流程,將能夠提升未來步道解說牌誌系統的成效,以強化環境教育的價值,達成生態旅遊的深切價值。依據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的初步研析,設定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建立步道解說牌誌系統規劃設計流程,並以大樹林為入口至大武為出口之步道系統為研究主體,落實解說牌誌規劃設計之理論與方法。(郭育仁 )
(二)藉由在地耆老及社區解說員的參與及協助,深化解說牌誌之內容,
並與步道經營管理者進行實地踏勘及討論,確保後續經營管理之可
行性,強化解說牌誌系統之整體成果。
(三)透過實例操作中對規劃設計方法及考量之彙整,建立系統化的規劃
設計模式,以提供未來解說牌誌於設置、檢討、評估之參考。
1.4研究方法:究乃針對步道系統之解說牌誌與遊憩行為進行實質規劃設計,為強化規
劃設計之成果,因此必須藉由詳盡的田野調查、對熟悉環境之人員訪談及
解說牌誌內容撰寫所需資料之回顧及蒐集等方式,以確保本步道解說規劃設計成效。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一)田野調查法
王安登(2002)認為,一般的田野調查採實地踏勘觀察及訪談
為主要蒐集資料的方法。其中並提到,若能由當地耆老與民眾的陪
同下,隨時運用良好的紀錄方法,將有助於田野調查的成效。
甄曉蘭(2000)亦提出,在田野調查過程中,田野扎記是相當
重要的一環,一方面能有助於資料的管理與分析,另一方面有有助
於問題的釐清。針對研究基地之步道進行現地調查,確認各步道系統之環境資
源特色,並針對重要之環境資源,選定合適之解說基點。由於解說
牌誌系統必須與解說主題緊密結合,因此在進行田野調查的同時,
需確認解說牌誌設置基點、解說主題、牌誌形式等,並運用適當的
工具與方法,紀錄相關訊息及影像,以利後續研究所需。
1.5文獻回顧法:解說的發展原則
解說所著重的是促進遊客學習心態,透過解說的過程,讓遊客被引導、
而有依循的接受所欲傳達的訊息。激發遊客學習的心裡,通常是良好的解
說重要的第一步,透過認知的啟發、激起討論與個人感觀,到加入學習的
過程,可提供解說規劃的參考。解說之父Tilden在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
一書中,提出了解說的六個原則(Beck&Cable,199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