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重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338 中 国 农 业 科 学 41卷 2期 吴云鹏等:小麦重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PAGE 339 中国农业科学 2008,41(2):331-339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收稿日期:2007-01-04;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11300)和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项目(2006-G2) 作者简介:吴云鹏(1981-),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小麦遗传育种。通讯作者何中虎(1963-),男,陕西蒲城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小麦品质遗传育种。Tel:010Fax:010E-mail:zhhe@ 小麦重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吴云鹏1,张业伦1,2,肖永贵1,阎 俊1,张 勇1,张晓科1,3,张利民4,夏先春1,何中虎1,5 (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北京 100081;2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合肥 230036;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4焦作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焦作 454151;5 CIMMYT中国办事处,北京 100081) 摘要:【目的】发掘重要性状的QTL及其分子标记进行小麦品质分子改良。【方法】采用PH82-2/内乡188杂交后代240个F5:6家系,按照Latinized α-lattice设计,2004~2005年度分别种植在河南焦作、安阳和山东泰安。对籽粒蛋白质含量、Zeleny沉降值、和面时间、8分钟带宽、峰值粘度和稀懈值进行测定,利用188个SSR标记和4个蛋白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上述6个品质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 籽粒蛋白质含量检测出3个QTL,分布在3A、3B染色体上。在1B、1D和3B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控制Zeleny沉降值的QTL,其中位于1B和1D染色体上的QTL在3个地点均检测到,可解释5.5%~17.6%表型变异。发现3个控制和面时间的QTL,分布在1B和1D染色体上,在3个地点均能检测到,贡献率为7.9%~55.3%;检测出8分钟带宽的QTL 5个,其中1B和1D染色体上的QTL在3种环境下均能检测到,贡献率为11.7%~33.9%。发现峰值粘度QTL 4个,分布在1A、1B、3A和7B染色体上;检测出稀懈值QTL 5个,位于1B、4A、5B、6B和7A染色体上。1B染色体上存在同时控制Zeleny沉降值、和面时间、8分钟带宽、峰值粘度和稀懈值的QTL,与最近标记Glu-B3j连锁距离为0.1~0.8cM,说明1BL/1RS易位对这些性状有重要影响;1D染色体上存在同时控制Zeleny沉降值、和面时间和8分钟带宽的QTL,与最近的标记Dx5+Dy10连锁距离为2.5~3.3cM,表明Dx5+Dy10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对这3个性状影响很大。和面时间和8分钟带宽位于1B和1D染色体的QTL以及稀懈值位于1B染色体上的QTL在3个地点均能检测到,具有环境稳定性。【结论】本研究定位的品质性状的标记可作为小麦品质分子育种的工具。 关键词:普通小麦;蛋白质含量;和面时间;8分钟带宽;峰值粘度;稀懈值;QTL QTL Mapping for Important Quality Traits in Common Wheat WU Yun-peng1, ZHANG Ye-lun1,2, XIAO Yong-gui1, YAN Jun1, ZHANG Yong1, ZHANG Xiao-ke1,3, ZHANG Li-min4, XIA Xian-chun1, HE Zhong-hu1,5 (1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 National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The National Key Facility for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AS), Beijing 100081; 2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3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4Jiaozuo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Jiaozuo 45415

文档评论(0)

sunhon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