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农村非正规金融.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农村非正规金融 第一节 非正规金融概论 一、非正规金融概念界定 二、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 三、中国非正规金融产生的背景 四、非正规金融的风险性 五、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客观性 六、非正规金融的分布 七、非正规金融的作用 含义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相互发生的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的直接融资, 带有明显的地下经济的特征,不受政府对于资本金、储备和流动性、存贷利率限制、强制性信贷目标以及审计报告等要求约束,是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即体制内金融或正规金融以外的,有组织或无组织、隐蔽或半隐蔽地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筹融资活动,是一种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的边缘化金融活动 正规金融淡出农村金融(背景) 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主要由邮政储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四家金融机构组成。由于农村地区信用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等因素,以及农业经济独特的周期性和高风险性,上述正规金融机构在运行中难以与农民农事相契合,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   第一,资金外流。1992年至2006年间,农村地区资金通过农信社和邮政储蓄转存后大量流出农村地区。净流出额一直保持不断上升的态势,截至2006年累计达到97420.2亿元。资金的大量流出使得农村经济体的“贫血”程度更为严重,资源禀赋更加稀缺,同时,资金的流失还为农村地区的金融空洞化埋下了隐患。 第二,网点撤并。1997年,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进行收缩式的县及县以下营业机构的商业化改革。1998~2001年各商业银行撤并分支机构及营业网点4.4万个,1998-2002年净减少人员约25万人。据中国银监会(2007)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农村地区30%以上的金融机构网点集中分布在县城,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到3个,只设有一家银行业金融网点的乡镇全国有8231个,另外有3302个乡镇未设任何金融机构网点。基层营业网点的大规模撒并不仅减少了农民与金融服务接触的机会,更使得资金通过网点上存的方式加剧流出。 第三,金融空洞化。从农村地区的4家主体正规金融机构来看,经过商业化改革后的农业银行在机构设置和资产业务方面均转型为与城市成熟经济体对接的大型商业银行,放弃了金额小、时间紧、期限短、季节性强的农业信贷。农业发展银行(农发行)为配合粮棉流通体系改革,于2001年起开始取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分支业务。重整后的农发行几乎不具有面向一般农户的资金信贷服务,于农民而言金融服务微弱。 事实上,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仅剩一家正规金融机构仍在从事支农信贷工作,即农村信用社。相较于其他3家金融机构而言,农信社是网点保有数量最多、涉农贷款比例相对较高、更具有“农情”的一家机构;充当着正规金融的主力军。然而,面对由正规金融“部队”整体疲弱造成的巨大金融抑制,依靠农信社一家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额度、网点数量、服务功能远远不能满足广袤农村地区成千上万、千差万别的金融需求;也不能弥补农村地区资金大量流出后造成的资金“空洞”。《中国金融年鉴》显示,1985年以前农产贷款的绝大部分来源于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进入90年代初期,此数字下降至40%左右,到90年代末则进一步降至25%以下,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于民间借贷的资金,约占农产借款的70%左右。 非正规金融规模 温铁军(1999年)对我国15个省的调查发现,民间借贷的发生率高达95%;来自IFAD(2001年)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农民从非正规金融市场取得的贷款额大约为正规金融市场的4倍:花旗银行认为,中国“地下金融”的规模已达9000亿元,相当于中国GDP的6.5%。另据2005年中央财经大学披露的全国东中西部20个省份的调查结果,农产通过地下金融渠道融资的规模指数为56.78(其中,以西部的指数最高,为62.43,东部次之,为56.45,中部为55.47),即农户从农信社、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比重不到45%。可见,非正规金融的发生率高,覆盖面广,是我国东中西部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 存在的基础 民间金融的“异军突起”来源于两个天然优势。第一,乡土信用。民间借贷的双方不仅有信用联系,且处于一定的社会联系中如亲友或熟人。贷款人在对借款人的信息搜集、借款的事后监督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对借款人的资信、收入状况、还款能力的真实情况十分清楚,而且在放款后还能与借款人保持频繁的接触,能及时把握借款人按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地缘血缘关系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借贷双方之间的了解程度远大于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熟悉程度),从而有效减少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强了还款约束力 。 第二,“内生性”。哈耶克在“局部知识”理论中指出,市场里

文档评论(0)

duoduoyu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