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疗器具源流考-上海中医药杂志社.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年10月 中 医 药 文 化 October., 2018 第13卷 第5期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Vol. 13 No.5 ·医史研究· 灸疗器具源流考 曾添成 费 琳 张建斌 摘 要:灸疗法历史悠久。通过梳理古代灸疗器具的起源与发展,包括借用自然器具阶段、借用生活器具阶段、 具备专业器具阶段,在不断发展中,灸疗器具的专业性、针对性、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 关键词:灸疗器具;历史发展;特点;缺陷 DOI:10.16307/j.1673-6281.2018.05.014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灸法已经十分流行。《孟子》中记载“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也”,《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此时艾灸主 要以燃烧艾叶、艾绒,直接烧灼皮肤为主要形式出现。但是,由于直接烧灼带来的疼痛、烫伤以及后续化脓、 感染等问题,古代医家一直在发展更加安全、有效的灸疗器具。梳理灸疗器具发展过程,对灸疗学术考察、 完善灸疗操作是不可或缺的。目前针对艾灸的机制研究及配套的灸器的设计层出不穷,但是针对灸疗器 具的历史研究却相对缺乏,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灸疗器具在艾灸这一传统的非创伤性的治 疗手段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灸器的发展中的结构与材料的变化为切入点略谈灸器的发 展及演变过程。 一、假借与利用 (一)假自然之物为器 - 苇杆 早在灸器进入灸疗活动之前,时人已有利用天然之物的孔窍作为通道进行定向透热的思维,如芦苇 杆中间之天然管孔,就具有灸疗器具的特性,灸之温热可以借助孔道传导到远处,甚则由表透里,从而 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的治疗作用,此类灸法现代称为“苇管灸”。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七窍病上”中就记载有用箭杆、芦苇塞入耳中进行灸疗的方法: “桂心(十八铢)、野葛(六铢)、成煎鸡肪(五两)。上三味,咀,于铜器中微火煎三沸, 去滓,密贮勿泄。以苇筒盛如枣核大,火炙令少热,欹卧倾耳灌之,如此十日,耵聍自出,大如指,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艾灸以温促通的血管效应与 TRPV1 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 曾添成,男,学士,主要从事针灸基础理论研究,现就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邮编: 210023) ;费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针灸基础理论研究,现就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邮编:210023) [通讯作者] 张建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针灸基础理论及临床研究,现工作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邮 编:210023);E-mail:zhangjianbin@njucm.edu.cn 92 长一寸,久聋不过三十日,以发裹膏深塞。莫使泄气,五日乃出之。”[1] [2] “截箭簳二寸,内耳中,以面拥四畔,勿令泄气,灸筒上七壮。” 这一时期的灸疗器械,主要是将天然物品——即天然代用物直接当做灸疗器械用于艾灸治疗,其器械 主要来自于大自然,并非真正的专业灸疗器械,很少或几乎没有经过人们的加工如芦苇杆;又因中原地 区箭杆多为苇杆所制,所以亦常取之代用。可以使刺激更加集中,如箭杆、芦苇等塞入耳朵并在另一侧 点燃药物,使得药物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与烟雾可以更加精准的传递到患处。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灸疗 器械依然是较为原始的,多为就地取材,缺乏专业性与针对性。 (二)假生活之器为用 - 瓦甑、铜钱 由于天然物品作为灸器在取材方面受限于天时、地理环境,故并非适合作为长期使用之灸器,考古 籍所载之大量艾灸疗法和艾灸病案,发现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使用人工器具辅助灸疗活动,葛洪 于《肘后备急方》“治卒中风诸急方第十九”记载的“瓦甑”,可能是目前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的非专 业灸疗器具,也成为专业灸具之先驱: “若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随处者,取干艾叶一紏许,丸之,纳瓦甑,下塞余孔,唯留一目。 [3]

文档评论(0)

yuxi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