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飛天,又名「音樂神」、「香音神」,梵語稱「犍達婆」,傳說專採百花香露,於佛說法時,飛舞於天際,散天與花, 播施天樂。 其形象主要繪製在佛龕龕楣,佛頂華縵,頂部平棊藻井四角等部位。 飛天數目眾多,分別徒手、持樂器、執蓮花、托花盤,或自舞或同舞。 有的御風而行,有的婉轉迴旋,舞姿輕盈飄逸,千變萬化,是西方佛教藝術與中國飛仙、羽人造型的結合,富神幻色彩。 在北魏編號251窟的南壁上,圍繞著佛祖說法,有四名翱翔雲際的「飛天」,三名自上而下,分別成弧狀、單臂倒立和單腿飛躍的姿態,另一名則環繞到佛的背後,兩手上舉,由下而上,與其他「飛天」的動勢,形成對比。在雲崗九號窟中,一群小飛天,拱托著一朵大蓮花,舞蹈動感強烈,形象栩栩如生。後魏時期,早期創作的「飛天」,形態古樸,有的全裸或半裸,而後期的「飛天」,則顯出漢化的優美和端莊。隋唐之際,裝飾絢麗,舞姿更加輕柔飄逸。 飛天石刻 飛天壁畫 金剛力士,傳說是極樂世界的護法神。 石窟中通常繪塑於壁畫下方,龕基、座基、樑下或柱頂等處。 個個豹頭環眼,筋肉裸露,虎虎生氣,是剛健和力量的象徵。 麥積山編號43號崖閣北朝泥塑的金剛,濃眉怒目,下巴上翹,胯部左衝,身體各部位扭轉交錯,猶如作粗獷豪放的舞姿,充滿陽剛之美。 金剛力士 供養人伎樂,供養人係指供佛禮佛的俗人,歷代石窟或寺廟,凡捐資者,往往將自己的圖像,或禮佛的情景,繪在石窟或廟內。 表現供養人用樂舞供佛禮佛的圖像,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樂舞的風貌。 敦煌編號297窟的北周佛龕下,刻繪有五名供養人伎樂,其中三人戴尖形帽,穿長袍,束腰,分別吹笙、彈箜篌、彈琵琶;另兩人亦穿長袍,兩手上舉於頭頂交叉,作舞狀,其中一人屈一腿,一人抬一足,扭腰擺胯,正作移頸的動作,舞蹈的風格,樂器類型和服飾,均洋溢著西域的色彩。 供養人伎樂天 南北朝時期,道家正式以宗教面目活躍於社會舞台上,以後各代皆興盛,延至清代由於滿族王室的排斥而式微。道教是中華土生土長的宗教,其淵源為遠古巫教,先秦至漢神仙方士黃老和陰陽五行之說,借鑑佛教的造像和儀規,老子、莊子道德家之言,構成道教的理論主幹,被奉為《道德真經》和《南華真經》。 二. 道教樂舞 道教從建立之初,即與樂舞關係密切。 樂舞成為道教禮儀的組成部分,是娛神、道人自身修鍊以及宣傳引導信徒的重要手段。 道教求長生不老的美妙仙境。 道教樂舞是巫舞、西域舞、宮廷舞以及各地民俗歌舞的大混合。 「齋醮」是道教儀式中常見的一種。 齋醮儀式 「步星踏斗」是道教重要儀式之ㄧ。叩拜的對象是北斗七星及其旁邊的輔弼二星。 道教認為此舉可除病去邪祈福延壽,進而得道成仙。 儀式中跪拜之後即起舞,繞北斗七星踏步而行,謂「乘斗」,又依次按方位踏七星,稱「步斗」。 道教樂舞至今在全國著名的道觀中仍盛行不衰,成為中國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 步星踏斗(夏禹步-踩罡步斗、踩八卦) 二. 祀鬼神之舞 南北朝巫風盛行,時人好談鬼神。 宋文帝年間,女巫於後宮跳巫舞念咒語,更有皇帝親自參與捉鬼的巫舞。 陳朝末年後宮妖巫雲集,鼓舞跳神喧囂。 巫舞也滲入神聖的祭典儀式中:北朝祭孔用「女巫妖觋」;南朝女巫祭祀中的弦歌鼓舞《神弦歌》成為清商樂的一部分。 影片欣賞-千手觀音(排練)、飛天、莫高伎樂情 千手觀音-聽奧版連結 飛天連結 第十一章 南北朝之舞蹈 西曲歌 吳聲歌 佛教樂舞 背景 東晉末年,五胡亂華,鮮卑族統一北方建立北魏、北齊和北周;南方由劉裕滅晉,先後歷經宋、齊、梁、陳四個朝代。 南北朝政權隔江對峙,計歷時一百七十年,史稱「南北朝」。 南北朝是中國的大分裂時期,亦是民族大遷移、大同化,以及漢、胡樂舞大交流時期。 偏安江南的南朝,繼承漢魏晉的傳統樂舞,又開發江南的民俗歌舞,使長江流域成為中國舞蹈文化的中心,以吳歌、西曲面貌出現,隨之風靡全國。 黃河流域的舞蹈,則因政治中心南移,加以戰亂不止,漸趨衰落。 清新粗獷的民族樂舞和域外之樂大量湧入,羌胡之聲,魔幻百戲,瀰漫朝野。 外族樂舞通過絲路流入中原,擴大了漢舞的表現力,並產生新的舞蹈品種。 隋唐的許多舞蹈,於南北朝時已見端倪,而佛音、道樂的盛行,給舞蹈注入了新的因素,實乃中國舞蹈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階段,為唐代舞蹈的鼎盛舖奠了道路。(p301) 江南山清水秀,民風柔順,盛出民謠俗舞,從東吳至南陳,六朝均以建業為都城,長江中下游流域,漸漸成為南朝舞蹈文化基地。 魏晉傳下來的清商樂,大量汲取土俗歌舞的精華,文人雅士的再創造,使清商樂增添了青春活力,進入全盛時期。其中,最令人讚賞的是吳聲歌和西曲歌。(p302) 第一節 怡情悅目的西曲和吳歌 吳聲歌主要產生於東晉到劉宋之時,盛行在以建業(南京)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地區。 吳歌為清商曲結構,有和聲、送聲。 和聲在前,增強樂曲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