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排版规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史资料内容元数据 序号 元数据逻辑名称 元数据物理名称 备注 1 题名 川军白骨葬武宁 2 作者 张登上 3 正文 抗日战争时期,江西武宁县曾于1939年2月一度沦陷,直至 1911年12月湘北第三次大会战胜利,才重新收复。当时曾经驻守 过武宁地区的第九战州集团军(川军部队)所属第七十二、第七十八两军,以及临时拨归姗集团指挥过的第八军曾先后在此与日寇激战数次,由于武器、装备敌我悬殊甚大,尽管敌军几度遭受重创,但我军伤亡十分惨重。武宁城外,官柴山、火烧白高地 一线遗尸遍野,无人掩埋。1912年初,湘北第三次会战结束后,我从第七十八军新十三师调到第七十二军三十四师参谋处工作,旋于当年8月下调该师驻防武宁的第一百零一团。当时由于国际国 内的战况变化,武宁前线之敌,已大部转移,只剩下少数日寇和 部分伪军(汪精卫的汉奸队伍)与我军对峙。武宁和整个赣西北 地区,都趋于暂时的平静中。大约在10月上旬的一天,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带着一大批随从人员来到了武宁。这一异乎寻常的事情使得第一百零一团团长骆湘浦感到惶恐,因为总部所在地—江西修水县南姑桥距武宁城尽管不到一百公里地,但王陵基是很少亲临前线的。我在湘赣地区转战三年多的时间,除了第二次湘北会战在增援长沙的急行军途中,看到喝得醉熏熏地,躺在藤桥上睡觉,由十几名大班(桥夫)轮番抬着,两旁有七、八名卫士(护兵)和两名牵着战马的饲养兵 跟在桥后一路飞跑前进的王陵基外,从未在前线看到过他。王陵基的突然到来,使得第一百零一团的一些军官们惴惴不安。因为 这位喜怒无常而又刚恒自用的上司,不知是何缘故,竟会完全出 乎意料之外,来到武宁。原来王陵基是为了所谓整伤军纪而来的。 在短短的几天内,他独行独断地搞了一些掩耳盗铃的活动,也就 草草收场了。不过他这一趟来武宁到底还是做了一件符合人心的 事情,那就是他命令当地驻军组织了一支庞大的掩埋队,把两三 年来无人掩埋的川军抗日将士的尸骨收拾起来,集中到武宁城的 公园里,突击修建了一座简陋的纪念塔。尽管是就地取材,建造 拙劣,但却使人们了却了一桩日夜萦怀的心事,聊慰忠魂。一九 四二年十月中旬的一天,武宁城公园内,一座用泥石堆砌的抗日 阵亡将士白骨纪念塔落成了,驻守武宁的部队以及当地各界民众 的代表齐集塔前,举行追悼大会。西风萧瑟,黄叶飘零,阴沉沉 的天气衬托出凄枪的气氛,使人倍增哀伤。这座名存实亡的武宁 公园,实际上是花木z ill,蔽、亭台倾废、野草丛生、满目凄凉的荒 园。因为修建了纪念塔而呈现出一派肃穆景象。在静默致哀的时 候,人们自觉肃立,悄然无声,虽然是短短的静默三分钟,但却 使人思绪万千,悲从中来,从发自内心对死者的哀悼。而联系到 自身的现在、将来,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什么国民党 军队的下级官兵(特别是地方部队的士兵)无论平时、战时,都 长期地遭受着极不合理的非人待遇,甚至在开赴前线浴血沙场时 生活上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而达官贵人,豪绅巨贾,以及一些 大发国难财的家伙,在民族存亡之秋,却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 侈的生活?为什么粮响欠缺,装备低劣,而兵员又严重不足的地方部队在强敌压境时,总是被调去樱敌锋芒,首当其冲造成多次 不应有的伤亡?难道这就是“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政策措施 吗?为什么执干戈、卫社樱的壮士们为国捐躯,竟然会被视如敝 屐甚至长期骨暴沙场无人掩埋?死者已矣,生者何堪?会场上起 初是低沉的暖泣声,但由于真情的感染,内心的共鸣,一瞬间,哀 声四起,参加追悼会的人们痛哭失声了……。 这是我终身难忘的一次追悼会。尽管时过境迁,但铭刻于内 心的记忆,是永远不能忘怀的。 4 图书名称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 第四十三辑 5 所在页码 序号 元数据逻辑名称 元数据物理名称 备注 1 题名 更正和补充 2 作者 凌华岱 3 正文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辑宋大鲁,程世平撰写的《抗战时期迁川学校与四川文教事业》一文,有三处需要更正: 一、51页3行的钮咸如,似应改为纽威如,抗战时期直到1949 年都在国立六中任教。 二、58页8行应改为:“山东联合中学,迁湖北郧阳、均县后改名为国立湖北中学,1939年3月迁到绵阳,又改名为国立第六中学,校长葛为萦(兰笙)。”文中误为葛如策。 三、58页11行的田修候,应改为田修溪(竹桥) 1937年冬,山东省教育厅通知各中等学校,师范等专科学校的师生往河南许昌集结,后转移到南阳赊旗镇(今社旗县),1938年春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到赊旗镇宣布将所有山东来的师生组成“山东联合中学”,夏初迁往湖北郧阳、均县,校名改为“国立湖北中学”,1938年11月3000多名师生步行翻山越岭向四川转移,1939年3月到达川西北,又改名为“国立第六中学”,校本部设绵阳,

文档评论(0)

niupai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