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概嘉第十三章教原理教的意涵及相概念教的意要以生的能力和趣做起指生助生充其生活教的要素合於教育的教育性教活必具三基本件施教者受教者生教取教材教法用以促方的互果促成受教者行包括心智的改成教活的因素可分和教者者即教生目程方法境教的英郝思特提出教如下目的性任一教活都有意向有有目的的活明性明的意明的方法如察分析解批判明演示合等引生作最有效的即具清晰的道授解惑的功能知性教及生的知能力意其他相的活施教教情境有一程一切施教可教但一切教不可施教的焦在技能的展其前提在方法而不在容灌教裁教的信念教或不定域等生制表智
PAGE
教概-陳嘉陽 PPAGE 112
第十三章 教學原理
教學的意涵及相關概念
教學的意義:要以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做起點、指導學生學習、協助學生充實其生活經驗。
教學的要素:
合於教育規準的教育性教學活動,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
施教者與受教者(師、生)。
教師採取適當教材與教法,用以促進雙方的互動。
學習結果促成受教者行為(包括心智)的改變。
構成教學活動的因素可分靜態和動態兩類:
動態:教學者與學習者,即教師與學生。
靜態:目標、課程、方法、環境。
教學的規準-英國郝思特提出教學規準如下:
目的性:任一教學活動都有意向、有計畫、有目的的活動。
釋明性:明確的意圖、明確的方法(如:實驗、觀察、分析、解釋、批判、證明、演示、綜合等)來引導學生作最有效的學習。即應具備清晰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
覺知性:教師應顧及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學習意願。
與其他相關的活動
施教:與教學情境有關,為一種過程。一切施教可稱教學,但一切教學不可稱施教。
訓練:訓練的焦點在技能的發展,其前提在方法而不在內容。
灌輸:教師專斷獨裁,將教師的體驗、信念、教條或不確定領域等傳輸給學生。
制約:表現智慧的成分較少。
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
教學的一般模式
教學的一般模式介紹給教師一個指針,用以決定:
他要學生學習什麼?
他要採用那些教學方法?
如何確定學生是否學到所要學的東西?
教學一般模式主要在協助教師選擇其教材和教法。
教學的一般模式圖
教學目標
→
預 估
→
教學程序
→
評 鑑
↑
↑
↑
(回饋環線)
格拉塞在所著的「心理學與教學技巧」中,也提出一般教學模式如下:
格氏一般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
→
起點行為
→
教學歷程
→
教學評鑑
↑
↑
↑
(回饋)
美國吉勒在1974年出版「教學目標與評量」中提出「教學基本模式」,把教學基本歷程分為教學目標、學前評估、教學活動、評量等,並特別強調評量的回饋作用及積極功能。
綜合以上所述,教學的一般模式其要素的解析如下:
教學目標:教師決定他要教什麼,此教學目標是為了「設計教學」。其包含四項要素:
選擇:(A)學生在教學單元開始之前能夠做些什麼?
(B)學生在教學單元中應該能夠做些什麼?教學完成後應該能夠做些什麼?
(C)可以使用的教學資源(包括教師處理其教材的能力)。
分類:依Bloom的分類,確定所選的目標是否屬於真正期望的層次或類型。
分析:確定期望學生做些什麼,以證實目標的達成。
詳述:詳述可觀察的行為、學生達成目標的條件、評鑑學生行為表現是否成功的效標。
起點行為:指學習者在進入教學情境時,本身已具有的相關知識、性向、動機、發展等。
教學歷程: (A)選擇可用的教學材料(例:書本、影片、課業計畫)。
(B)必要時準備新的教學材料。
(C)設計一系列達成目標的最有效的計畫。
教學評鑑:
就是要知道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學到了多少?教學是否成功?教學成功或學生收穫的證據在那裏?教學目標是否正確,是否有加以調整的必要?學生起點行為是否足夠,有無施行補救教學的必要?教學歷程中各項教學活動的強弱點何在,已否達成教學目標,有無再教學的必要?
評鑑包括使用測驗和工具以測量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獲得,評鑑時常需要詳述或描述學生的成就,通常這是一件困難的工作。
回饋環線:教學一般模式的回饋環線有助於兩個項目的達成。
回饋環線提醒教師,評鑑的結果可以指示教學過程的其他構成要素(例如,目標、起點行為、教學歷程等)是否需要修正。
回饋環線的另一項目的乃是提供學生有關其學習進步的回饋。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教學遵行的藍圖:另方面像教學處方,針對特定對象與目標,選擇應用特定的方法、內容及策略。教學設計者的工作主要是回答下列三個問題:
我們要到哪去?(教學目標)
我們怎麼去?(教學策略與方法)
我們怎知已抵達目的地了?(評量與修正)
基本假設:教師在教學之前應考量用何種方式提供最有效學習。這些假設包含:
以增進個別學習為目的:教學活動的進行,以班級或團體為對象﹔教師的教學仍須以個人的學習為主。
可區分為短期和長期兩類教學設計,對不同期限的教學方案,在設計時應有所區分:
短期的教學設計是指教師每天教學幾小時前的設計。
長期的教學規劃不論是在教材、教學指導手冊、視聽器材等方面都要投入相當多的時間。亦需較多的不同背景的專家參與,例如教材編輯、專家、教師、課程設計專家等。
教學應以系統化的方式進行:在教學設計中,應以系統化的觀點,從目標分析到教學評量,考慮每一個步驟,使學習活動能有效的聯結,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須考量學生如何學習:教學設計不僅應以幫助學習為出發點,並且應探討如何讓學生獲得知識。因此,對於學習條件、學習歷程等因素都應加以考慮。
教學設計對學習者有正面的影響:經由有系統的規畫,以及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