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量最大的司母戊铜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份量最大的司母戊铜鼎 2014-11-19 来源: 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 ?   中国的文物是没有办法用数量衡量的,这能挑选出“最”。我国古代形体最大份量最重的青铜器那么要当选 后母戊鼎,这件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此一见的,它的年代属于商代晚期。于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鼎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一直被称作“司母戊鼎”,2011年被正式改名为“后母戊鼎”。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郭沫若认为鼎文读作“司母戊”三字,现在看来那是一个错误。后母戊鼎中的“后”字取“ 皇天后土”之意,表示最高的尊敬。   年代: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用途:食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    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是现存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铸造年代约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   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 最重的青铜器。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后母戊”青铜方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后母戊”青铜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 青铜文化。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青铜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   流传历史村民“探宝”发现 大方鼎   1939年3月15日,武官村一村民,名叫吴希增,来到同村吴培文家祖坟地里,以寻找中药材“田七”为名,实际是“探宝”(盗掘) 。在他用探杆(洛阳铲)探到十几米处时,碰到了硬物,而且洛阳铲也卷了刃。于是吴希增跑到吴培文家,向他叙述了刚才的“探宝”经过。两人商量后,就在当天夜里,找了七八个人,来到吴培文家祖坟地,开了一个宽二尺、长六七尺的长方形坑。   众人使用抓钩子刨土,又在坑口处安装辘轳往上吊土。过了两个多小时,当挖至十三四米处时,大鼎鼎身呈现。但此时天色渐明,众人害怕日本人知道,将土回填,返回武官村。   3月16日夜里,参加盗掘的人数增至三四十人,当地区公所也派了两个排,在距离现场50米处设岗。这次,众人将坑扩大至2.5米见方。到了午夜时分, 鼎身显露出来, 斜立在泥水之中,口向东北,足向西南,一耳朝上 。村民用旧井绳拴在鼎耳上,想尽各种办法向上拉,但鼎纹丝不动。   3月17日,夜幕刚刚降临,吴培文拿着刚从县城买来的三条新井绳,其他村民抬着早已准备好的大梁等,在坑口搭了一个三角架。 麻绳一头拴在鼎耳处,一头拴在鼎足处。这些村民分成两班,先撬起鼎的一端,用土填实后,再撬起另一端,如此这般重复,直至次日,即3月18日凌晨5时,才将鼎从十几米深的坑中拉出。   这时,村民发现埋在底部一侧的另一只鼎耳不在器身上,去坑中寻觅,不见,又发现断口为旧茬,遂作罢。众人使用一辆三头骡子拉的铁轮车,将大鼎运到吴培文家 ,并将其埋在吴家粪坑之内 。    命运坎坷   掘出大鼎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大鼎掘出后一个月,北京城最大的古玩商萧寅卿随身带着两个保镖,乘专车来到吴家。表示以 20万大洋购买此鼎,但提出要将其分解为8块。   受20万银元诱惑,村民开始肢解大鼎,村民买来三打新锯条,分别锯刻有铭文一侧的两个鼎足。但36根锯条几乎磨秃,鼎足仅留下轻微的痕迹。村民又用50磅的大油锤猛砸鼎壁,但大鼎仍完好无损。经过四五十锤,鼎耳终于被砸掉了。这次肢解使鼎身出现无法磨灭的损伤。   后来村民感到肢解大鼎太难,而且,如果萧寅卿变卦,就会落得一场空。众人商议后,将大鼎转移至吴培文家西屋马棚下,砸下的鼎耳交予探宝人 吴希增保管,藏在他家空炕中。   日军抢鼎数月之后,驻彰德县(日伪时期安阳县)日伪宪兵队队长井东三郎得知此事,开始抢鼎。第一次搜查武官村,

文档评论(0)

yuguanyin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