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美家庭事迹材料五篇
【篇一】
二十年如一日,竭力奉养老人,**、**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新时代尊老敬亲的含义,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并赢得了邻居们的一致称赞。
结婚20多年来,**一直与公婆一起住,丈夫能干,儿子懂事听话,公婆能帮助料理家务和照看孩子,一家人的生活其乐融融,确实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家庭。谁知天有不测风云,8年前婆婆在一场车祸中造成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在婆婆卧床的三年里,是家里最难过的三年。婆婆原来一直身体很好,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婆婆难以接受。从前婆媳间的和谐也随着这场车祸改变了。婆婆突然变得不讲理起来,经常发脾气,无论媳妇怎样做都不对,都不和老人的心意。每当婆婆发脾气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委屈,但是仔细一想,婆婆也是心里难受,无处释放,才这样。后来经过**夫妇无数次的安抚,婆婆慢慢的接受了现实的残酷,婆婆的心情好了,家里的气氛也融洽了。然而祸不单行,公公患有糖尿病,2010年公公突然视力减退,去医院仔细检查,得了糖尿病合并症,导致失明。婆婆卧床后,**为了伺候婆婆和上学的儿子,只有丈夫一人在外打零工养家。现在公公又双目失明,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丈夫身上了。她思前想后要帮丈夫分担,公婆的身体不允许她白天长时间外出干活,她就在家附近找了一户做烧饼的活。每天凌晨不到一点就出门,一直干到五点多,虽每个月只有五百块钱,但是也能为丈夫分担一点。白天回来后,就在隔壁邻居家打苇帘,无特殊情况一天能打十块小帘,挣20块钱。虽然挣得少,但是时间自由,可以兼顾白天照顾两位老人,一干就是四年。
在**夫妇共同的努力下,两位老人的健康状况很稳定,家里也盖上新的大砖房,儿子去年如愿的考上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面对未来的生活,他们信心十足,无论遇到怎样艰难,都会微笑面对。永远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体贴之心、关爱之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孝道,传递着真情。
【篇二】
**,大同区第七届政协委员会委员,**“阳成”生猪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她与爱人**是我省微生态养猪“第一人”。她的成功,得益于婆媳信任、得益于妇唱夫随、得益于母教女承、得益于她们的和谐美满家庭。
尊老爱幼 以爱持家 九十年代初,夫妻外出务工是发家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可是,**家上有老,公婆年老体弱需要照顾;下有小,女儿年幼需要家人陪伴关爱。**只能选择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让丈夫独自外出务工,自己则在农闲时养些鸡、鸭、猪用来添补家用。2006年,通过中央农业频道,她看到了微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从此,她便痴迷此项技术,不断在网上查询学习。
和谐互助 致富发家 在公婆的支持下,她扔下了年幼的女儿,独自去吉林省实地学习微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回来后,开工兴建大型的发酵池猪舍,多病的公公也参加到劳动中,体弱的婆婆既当“保姆”又兼“炊事员”。左邻右舍投来了异样的目光,“老幼病残的‘疯了’,这样养能行吗?”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出现了严重不足,丈夫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外地优越的工作,回来帮助妻子。一年后,一家人终于看到了可喜的成果,由于肉质嫩,口感香,营养价值高,价格低廉,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当年就获利了十几万元。
母教女承 和美传家 女儿**看见妈妈文化低,学习养殖技术吃力,在高考时作出了报考畜牧院校的决定—八一农垦大学的畜牧兽医专业。四年后,女儿也放弃了去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坚决选择了回到农村,回到急需养殖技术人才的妈妈身边。当时男朋友不理解,**说:“我爱我家,我要支持妈妈,更要帮助一起和妈妈养猪的乡亲们”。在女儿的专业技术支持下,这个家庭带动了几十户农户,注册了“同太”品牌,成立了“阳成”生猪养殖合作社。**成功了,乡亲们富裕了 ,村民们都说“真是家和,事事兴啊!”
就是这样的一家人,用质朴的爱,相互支持;用真挚的情,相互关爱;用无私的奉献,相互帮助;用家庭的和美,谱奏了风尚美德的新时代乐章。
【篇三】
在**县火箭村,你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对老夫妻。大爷六十而耳顺,长着一副古铜色的脸孔;已入花甲的大娘,头发依然梳得十分认真。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的道路上相扶前行。
大红灯笼高高挂,民俗文化传万家
对于**和**而言,高悬的大红灯笼始终是他们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文化情结”。吕家的灯笼制作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在当地,作为民间手工灯笼的传承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灯笼,一做就是一辈子。“现在的年轻人对手工灯笼没兴趣,眼看这门手艺要失传,我这心里着急啊。”灯笼虽不会消失,但原汁原味的文化却日渐被人们淡忘。为了让手艺传下去,从2012年起,在妻子的支持下,**免费向镇里的孩子们传授手工灯笼的制作工艺。近年来,夫妻二人免费为500多名学生传授技艺,有稚龄的儿童,有年迈的老人,若是碰到残疾人,他便上门去教,细致耐心,毫无保留,仅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