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倾角结构面成因类型及特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者简介:杨伟强,(1985-),男,汉,陕西西安人,工程师,硕士,从事地质勘察及岩土工程研究,278689286@,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丈八东路18号710065 某水电工程坝址区岩体缓倾角结构面发育模式和成因 杨伟强1,2 巨广宏1,2 刘高3 1.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65 2. 国家能源水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高边坡与地质灾害研究治理分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65 3.兰州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某水电工程构造背景复杂,岩体受多次构造运动,缓倾角结构面十分发育,对工程建筑物基础稳定、边坡稳定、地下洞室稳定产生不利影响,通过研究其发育模式和成因类型,对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通过分别研究单条和多条缓倾角结构面发育模式,在结合其遭受的构造运动,表生改造、岩性、地形地貌等因素,对地质成因类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该坝址区原生类型缓倾角结构面发育很少,主要为构造影响产生,其次为卸荷和风化等产生,其中深部岩体缓倾角结构面大量发育与构造有关,而次生改造使得坝址区表层缓倾角结构面发育增多。 【关键词】缓倾角结构面 发育模式 成因类型 构造型 【中图分类号】 0 引言 某水电工程坝址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大地构造位于秦岭地槽褶皱系中的青海南山冒地槽褶皱带中,区域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构造背景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层由三叠系变质砂岩及中生代二长岩组成,两种岩性呈侵入接触,接触带结合良好,斜切河床。岩体受多次构造运动,形成缓倾角结构面分布的构造形迹。工程区缓倾角结构面十分发育,可构成结构体底滑面或顶滑面,对工程建筑物基础稳定、边坡稳定、地下洞室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往往是结构失稳的关键。因此,研究缓倾角结构面的发育模式和成因类型,对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的理和实践意义。 岩体结构面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其经历了由成岩建造到构造改造,再到浅表生改造的过程[1,2]。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数人认为岩体结构面是岩石建造与构造改造的产物。到80年代后期,张倬元、王兰生和黄润秋等提出了岩体结构面的表生改造成因和时效变形理论,为岩体结构面的成因理论提供了丰富理论基础[3,4],结构面的成因理论正趋于发展和完善。 按地质成因类型,结构面分为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和次生结构面三类[5,6]。本文将对工程区缓倾角结构面成因进行研究,从单条和多条缓倾角结构面分析其发育模式,在结合其遭受的构造运动,表生改造、岩性、地形地貌等因素,对缓倾角结构面发育模式和成因类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1.缓倾角结构面发育模式 1.1 单条缓倾角结构面发育模式 根据缓倾角结构面主要发育特点及其空间展布特征,坝址区缓倾结构面发育模式包括搭接型、错断型、断续型和连续型四种情况(图1)。 (a) 搭接型 (b) 错断型 (c) 断续型 (d) 连续型 图1 缓倾角结构面的发育模式 (1)搭接型 搭接型缓倾角结构面在其形成的时候分为几段,几段相互搭接在一起,多数没有联通,个别相互连接(图2)。 图2 搭接型缓倾角结构面 (2)错断型 错断型缓倾角结构面原本是一条结构面,后被其它结构面剪切,相互错开(图3)。 图3 错断型缓倾角结构面 (3)此种类型为从整体上为一条缓倾角结构面,但在局部地方出现断开,也就是在其发育后期由于应力的减小或者改变方向,而没有完全连通。 (4)连续型 连续型缓倾角结构面在形成之后,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下,但保持其原本形状,或者只是局部发生弯曲(图4)。 图4 连续型缓倾角结构面 对于四种缓倾角结构面类型,其中以连续型最为发育,其次为错断型,而搭接型和断续型发育最少。一般情况下一条结构面出现一种类型,但有些地方可能在一条结构面中出现两种或三种类型。 1.2 多条缓倾角结构面的发育模式 (1) 近等间距平行展布型 多条同组缓倾结构面近平行展布是坝址区缓倾结构面空间展布的基本特征。不论是大尺度,还是小尺度,同组缓倾结构面均呈近平行展布,并可用近等间距性(第一层次间距)和第二次层间间距(密集成带性)来加以表征。 (2) 共轭X型 坝址区按倾向总体上发育有8组缓倾结构面,这是在构造运动过程中统一力场形成所致。简单看,每对应两组均构成一对共轭X型缓倾结构面组,因此,整个坝址区共可有4对共轭X型缓倾结构面和羽状缓倾结构面,进一步从力学成因上讲,这4对共轭X型缓倾结构面组恰构成一扁平空间透镜体,对于具体部位,因其位置不同,平硐揭露或地表出露的仅是其局部,从而显示出坝址区缓倾结构面产状的连续性、相对集中性和空间变异特征。 对于具体部位,一般出现一组共轭X型缓倾结构面组,当其两组缓倾角结构面都发育良好时,将岩石切割为菱形或棋盘状(图5、图6): 图5 左岸P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