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9年论明代商品经济下的通俗文学批评
论明代商品经济下的通俗文学批评
?
张守岩(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摘要]考察明代商品经济下的通俗文学批评,有助于观照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通俗文学研究。首先简述明代通俗文学批评的批评主体和批评方式,接着阐释明代通俗文学批评的审美趣味,最后分析了明代通俗文学批评繁盛的原因。
?
[关键词]通俗文学批评;商品经济;市民阶层;审美消费
?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02(20XX)09-0111-03
?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通俗文学越发繁盛,通俗文学研究也加紧前行。考察明代商品经济下通俗文学批评的发展,对我国当前的通俗文学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
一、明代通俗文学批评概貌
?
(一)批评主体简述
?
参与明代通俗文学批评的不仅仅是专门的批评家,还有作家、书商和伪托名家的一般评者。较著名的批评家有冯梦龙、凌濛初、蒋大器、汤显祖、金圣叹等。
?
这些名家或受人之托为之褒赞,或有感而发自述褒贬,或与友人互答、争言论辩。其批评都较为深刻精湛。作家自评虽少,但仍有之,如吴承恩对《西游记》的论述。书商述评常有,是书商的一种促销手段。杭州书商夏履先曾评点过《禅真逸史》,苏州书商袁无涯曾评点过《新镌李氏藏本忠义水浒传》。在明代,伪托名家撰文者屡见不鲜。其中,李贽被人伪托最多,李卓吾之名也多被假借。除此,被假冒者还有汤显祖、陈继儒、金圣叹、钟惺等。虽然这些伪文常被视为“坊间伎俩”,但其对通俗文化的支持和维护,在通俗文学批评史上有着不可湮没的功绩。
?
(二)批评方式举隅
?
明代文学批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名家著作、序跋笔记、文论诗论、题辞题记,此外还存于各种书信杂感、史传碑志、散文小品之中。
?
在明代众多的批评形式中,评点最为流行。它包括序跋、批语、符号三种主要形式。在明代通俗文学批评中,序跋式批评颇多。例如,蒋大器(庸愚子)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欣欣子的《金瓶梅词话》序,冯梦龙的“三言”序,李贽的《忠义水浒传序》等。除了序跋,批语也是评点的主要手段,可分为前批、出批、眉批、夹批、尾批,见于各类评点本中。例如“,李评”曲本“,陈评”曲本,钟敬伯、谭友夏批点的《想当然》等。此外,符号作为一种评点样式,也散见于各类评本中。圈和点最为常见,有突出强调、警示读者之用;抹是戏曲评点中的独特符号,是在曲词、道白旁所画的粗黑的竖线,亦有强调指示之用;删在评点中较为少见,用以去除多余、不雅之处。
?
除了评点,名家论著在明代通俗文学批评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李开先的《词谑》,王骥德的《曲律》,沈德符的《顾曲杂言》等。此外,还有一种较为间接的批评方式———选本。如李开先的《市井艳词》,冯梦龙的《挂枝儿》、《山歌》,臧懋循的《元曲选》等。这些选本都是根据编者的审美趣味选编的,故通过分析选本中作品的风格、特征便可知道选编者的部分文学观念。
?
二、明代通俗文学批评的审美趣味
?
(一)以俗为尚、谐于里耳
?
文学的通俗性一直是通俗文学批评家们所倡导的,明代尤甚。明代通俗文学批评家认为,诗词、经史虽在言道、传道,但其语意精深,指事用典艰涩玄奥,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使人望而却步,岂敢卒读。而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作品,语言明白晓畅、句句家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因此,文学的语言、题材、审美等都应通俗化,使接受者(尤其是下层读者)容易接受和玩赏,从而使文学传播得更广,增大文学对生活的影响。
?
语言通俗化是通俗文学的基础。文学作品中日常用语、俚语的使用,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增进了阅读的愉悦感。欣欣子在《金瓶梅词话序》中,肯定了《金瓶梅》的俚语运用。序中指出,《金瓶梅》“寄意于时俗”、“语涉俚俗”、“虽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使三尺童子闻之,如饫天浆而拔鲸牙,洞洞然易晓”。[1](P197)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叙》中针对文学接受群体的具体状况———“里耳多”,也认为文学语言要通俗化。除了方面,批评家们还倡导题材、审美的通俗化。在《隋史遗文序》中,袁于令强调要以“俗趣”为题材,以达到“慷慨足惊里耳”,“奇幻足快俗人”[2](P267)的审美效果。然此通俗不是纯粹的俗,它既不同于病于艰深、伤于藻绘的文言之作,也不同于浅薄弗馨的过俗之篇,而是一种与雅相参、纯净自然的俗。
?
(二)戏谑娱情、寓教于乐
?
明代通俗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娱乐性,同时也关注作品的教育性。冯梦龙在《醒世恒言序》中就指出了小说“导愚”的教育性和“适俗”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