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架构处理器有没有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主架构处理器有没有用? 对于手机处理器来说,大家不用过多关注核数与主频,应该把目光多投向架构与工艺。判断工艺优劣还是非常容易的,基本就是纳米数越小代表越先进,采用 FinFET晶体管比传统2D晶体管更好。但要判断架构优劣就比较难了,因为有公版和自主架构之分,公版架构了解清楚了命名规则大概就能知晓一二,自主架 构由于厂商不同,想从命名上判断就非常困难。 这些障碍最终阻碍了我们对于一颗SoC优劣的认识,到底是自主架构强还是公版架构好?不同自主架构间性能孰强孰弱? 对于这些疑问,我们先从指令集聊起。 精简指令集与复杂指令集的博弈 CPU内部用来指导运算和优化的硬程序我们称之为“指令集”,它是CPU能够直接识别的最底层指令,分为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两种。复杂指令集是通过设置一些功能复杂的指令,把一些原来由软件实现的、常用的功能改用硬件的指令系统实现,以此来提高计算机的执行速度,英特尔著名的X86架构就是典型的复杂指令集产物。在计算机刚诞生,部件昂贵、主频低、运行速度慢的年代,这能极大提升处理效率,但随着复杂指令集的日趋庞杂,这种结构越来越庞大,通用性、运行速度开始变差,于是另一种思路驱动的精简指令集就诞生了。 精简指令集的思路是通过简化计算机指令功能,使指令的平均执行周期减少,把较复杂的功能用一段子程序来实现,从而提高计算机的工作主频,同时大量使用通用寄存器来提高子程序执行的速度,ARM公司ARM架构和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公司的MIPS架构都属于这一体系。 目前流行的移动处理器中,几乎全部采用的都是ARM架构,这种精简指令集架构带来了四大优势:一是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性能强;二是大量使用寄存器且大多数数据操作都在寄存器中完成,指令执行速度更快;三是寻址方式灵活简单,执行效率高;四是指令长度固定,可通过多流水线方式提高处理效率。 ARM架构也分ARMv6、ARMv7、ARMv8等多代。基于ARMv6指令集设计出来的内核是ARM11,它被广泛用于早年的智能机上,尤其在诺基亚的塞班系统手机中特别常见。ARMv7则是新智能机时代使用最多的架构,我们熟知的Cortex-A7/A8/A9/A15内核都是这一架构的产物。ARMv8指令集发布于2011年11月,它在ARM历史上第一次支持了64位指令集,构成了苹果2013年能首发64位处理器A9的核心基础。 而如今我们常见的手机自主/非自主处理器架构都基于arm指令集(除了少数的Intel核心手机为X86指令集)。 手机处理器为何会有公版/自主之分 虽然凭借ARMvX架构在移动领域奠定了一统的地位,但这家来自英伦三岛的公司并没有学着英特尔一样什么都亲力亲为,而是对外开放授权,让厂商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生产最终产品。 作为授权,ARM将其分为两种,主流的是授权ARM设计好的IP内核,比如Cortex-A53/A72,厂商拿到此类授权后,只需根据需要选择核心数、总线互联、缓存就基本完成CPU部分的设计。所以我们把这种直接使用ARM设计好的内核方案叫做公版架构,联发科、三星、海思的芯片就属此类。 另一种方案则是授权ARM架构,比如ARMv7/ARMv8,厂商获得这些指令集架构后,还得自行设计内核,之后再完成整个CPU部分的搭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主架构,苹果、高通的大部分芯片就是这种方案的产物。 第一种公版方案最大的好处是省时省力,节约成本。芯片厂商只需要跟着ARM的节奏走,就必然不会被落下,既能保障性能,又能以最快时间完成成品上市,同时还方便了稍懂手机的人判断芯片的强弱和定位。坏处一是丧失差异化,不能形成独家卖点;二是必须时刻紧跟ARM脚步,一旦落后就轻易被外界感知,瞬间打成低端淘汰的形象。 第二种自主方案好处是灵活多变,厂商可以设计出比公版IP更好的单核性能和更低功耗,同时在总线互联上也拥有很高的自由度,发挥空间极大。但这种方案必须建立在芯片厂商烧得起钱、请得起人的前提下,花费很长时间才可能有超越公版的成果。 本质上,采用哪种方案只是芯片厂商基于自身实力、财力、时间成本和最终产品需要作出的不同决策。有的厂商可能一直采用公版架构,但相关储备成熟后,它又可能转向自主研发,比如三星。而有的厂商,虽然一直钟爱自主架构,但在节奏被打乱时或者更看重成本的中低端芯片上,它又会回到公版架构,比如高通。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没必要把精力花在分辨架构的公版与自主,只要关注实际性能表现即可。 实际性能不能一锤定音 仅仅看架构就能代表实际的性能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1、公版 实际性能上,公版架构之间比较非常方便,大概可以归结为A72>A57>A15>A17>A9>A53>A35>A8>A7>A5,其中除了A15和A17内核为32位(A17在A12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性能接近A15,但

文档评论(0)

___________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