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学 参考书目 一、普通心理学 1、《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心理学导论》. 黄希庭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主编. 北师大出版社 二、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张大均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心理学公共课教材 1、《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院校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2、《大学心理学》. 张厚粲主编. 北师大出版社 四、课外读物 1、《心理学改变生活》 2、《登天的感觉》 岳晓东的心理咨询手记 3、《心理学是什么》,崔丽娟等著,北大出版社 4、《心灵简史》 5、皮格马利翁的象牙塔 6、天平上的心灵 7、恋上布母猴 8、曾奇峰《你不知道的你自己》 9、李子勋《心灵飞舞》 绪 论 科学心理学: ①学科继承性 ; ②独特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主张; ③科学的研究方法 。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点。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心理学 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 冯特(1832—1920):心理学之父 《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心理学独立宣言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心理学诞生标志 知识点: 百年来心理学研究中的七大流派 P10-14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 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机能主义心理学 人物:詹姆斯 观点: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 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 人物:韦特海默;柯勒 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 人物:弗洛伊德 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知心理学 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3-7 一、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 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关系: 心理和行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 心理活动在行为中产生,在行动中得到表现。 心理学是通过研究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P3-7 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看,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动态的,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心理特征:是稳态的,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心理状态:指特殊情境中形成的暂时性的心理持续状态。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 认知、情感、意志简称为知、情、意。 知、情、意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P4-5 1、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2、情绪情感和意志影响认识活动。 3、情绪情感和意志相互作用。 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是密切联系的。 P7-8 首先,心理过程是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基础。 其次,心理过程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 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心理状态是一种介于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就转化为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影响心理状态的性质。 三、意识与无意识 从能否被当事人觉知到的角度看,可以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意识现象和无意识现象。 心理学上谈到意识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意识即心理。 二是现代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的高级层次看待,认为意识为人类所独有。 (一)意识、无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意识是我们现实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 前意识 潜意识 (二)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3、白日梦状态 4、睡眠状态 (三)生物节律 节律是一种周期性的变化。 对人影响较大的四种生物节律: 1.年节律 2.月节律 3.日节律 4. 90分钟节律 生物节律的实际应用 时差问题 工业心理学上倒班制度 (四)睡眠和梦 人睡觉的时候,一夜之中有两种睡眠状态交替出现,即快速动眼睡眠与非动眼睡眠相互转换。 梦境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梦有一定预见性是有原因的。 心理的实质 P25 对心理实质的理解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主义心理观 唯物主义心理观 一、唯心主义心理观 精神是世界的本源,是第一性的,物质 第二性。 古代人们认为精神活动是寄居在人体内 的一种类似空气的特殊物质——灵魂的作 用。 机械唯物主义: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心脏,是血管的作用。 辨证唯物主义:心理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50209-2010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新).pdf VIP
-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测试卷(A卷).docx VIP
- 2025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pptx VIP
-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测试卷及答案.pdf VIP
- 标准图集-20S515-钢筋混凝土及砖砌排水检查井.pdf VIP
- 住院患者跌倒护理风险评估与护理指导意见.pdf VIP
- 煤矿用防爆电气设备防爆检查标准-培训课件.pptx
- 半导体物理学(第8版)刘恩科课后习题答案解析.pdf
-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分析.pdf VIP
- 一种大吨位玄武岩纤维锚索整体张拉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