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的变化分析.ppt

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的变化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景观格局指数讲解 景观指数用来干什么? 景观指数的提出,是用来进行景观定量分析的。在整体上,用于定量分析的景观指数通常有如下几种: 1、景观多样性指数 2、景观优势度指数 3、景观均匀度指数 4、景观破碎化指数 5、景观聚集度指数 通过对上述指数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对改善现状不利的环境要素,并在规划中提出控制与发展原则。同时,对起支配地位和要重点保护的土地类型应用类型水平指数进行分析,如圆明园环评中的水体与绿地。 圆明园 环境评价中的景观格局分析 常用那些景观指数? 景观指数中,面积/密度/边界指数和形状指数是最基本的,其中面积的变化又是最重要的。 没有量,哪有质?土地利用类型都改变了,不再起支配地位了,你形状变得再好、连通度再高、对比度再合适又有什么意义呢?比如城市里的片林。 所以,许多学者先研究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再研究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面积变化首先反映在不同类型的总量变化上,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是怎么演化的(东北例子)。 一般的景观生态学应用,如环评、规划,往往只分析面积/密度/边界指数和形状指数,连通度、对比度、邻接度指数等很少涉及。 地图来源 (2) 198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图 土地利用分类 选取尽可能反映景观全局或各类型的变化,且相关性较小的典型变量;共选取19个指标: (1)斑块类型水平指数有:斑块类型面积,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平均面积,斑块数,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周长面积比,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周长面积比分维数,聚集度指数,景观导度指数。 (2)景观水平指数除上述各种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外,还选用了蔓延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 面积/密度/边界指数分析 整个东北研究区范围内,1930年代林地和草地在面积上占有支配地位,两者相加占总面积的93.58%,其它几个类型的面积比例不超过6%。而1980年代耕地面积急剧增加,面积比例由0.99%增长到30.2%,基本上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过来,形成林地、耕地、草地三种类型鼎立的景观格局,三者相加约占总面积的95%。 经过50年的演变,未利用土地略为减少,城市用地略微增加,这可能与地理数据统计尺度有关,1980年代的数据由于比例尺较小,忽略了大量新增的小城镇斑块。 在最大斑块指数方面,1930年代研究区的最大斑块指数为46.73%,属于林地类型,而1980年代的最大斑块指数为25.29%,存在于耕地类型中,而林地的最大斑块指数下降到13.91%,同时草地的最大斑块指数也从31.45%下降到10.69%。这个变化说明了景观类型间的演替,正好与建国后东北移民垦荒政策的效果相吻合。 从平均斑块密度来看,1930年代到1980年代,景观总斑块数由6320个减少到1402个,景观水平的平均斑块密度由0.005个/km2减少到0.0011个/km2,虽然有数据尺度不同的因素,但还是说明了从1930年代到1980年代,东北地区的景观破碎度是下降的趋势——高强度、大范围的垦荒和集约化农业生产导致了大片耕地的出现,这些耕地完整而相连,集聚成少数几个大型斑块,从而造成景观破碎度的下降。1980年代耕地景观的平均斑块面积居所有景观类型之首,达到111023km2,同时耕地类型的最大斑块指数达25.29%,恰好验证了上述观点。 从边界密度来看,不管是1930年代还是1980年代,草地和林地都排在前两位,而且比较接近,这说明这两种景观类型的开放性强,是其他景观类型斑块进行物质能量交流时,不可或缺的通道。 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破碎化指数分析 1980年代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1930年代的,多样性指数由0.9291增加到1.2473,同时均匀度指数也从0.5186增加到0.6961。即50年间,东北地区在景观类型分布更加均匀的同时,景观多样性也得到比较大的提升,较好地实现了景观类型的演替更新。 优势度指数由1930年代的0.8627下降至1980年代的0.5445。主要原因是1930年代面积居前列的是林地和草地,而1980年代的为耕地、林地和草地,优势景观类型有所增加,各类型景观比例分配逐渐趋于均衡化。 破碎度指数呈减小趋势,由1930年代的0.0050减小到1980年代的0.0011。这和前文总结的平均斑块密度等指数的趋势一致,都反映了大面积的人为干扰并没有带来景观的破碎化。 注意:景观指数的局限 景观指数可以用来表征景观格局,但是景观指数并不是表征格局的唯一方法,还有空间统计学等途径; 景观指数不是万能的,景观生态学有很多内容用景观指数是表征不出来的; 景观指数与景观格局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多对多的关系,我们分析的时候要

文档评论(0)

beautye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