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教案 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机制.pptVIP

古汉语语法教案 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机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梅先生一共列舉了10組甲、乙對現的例子,“V殺”和“V死”出現的場合互補,“V殺”只出現於施事者之後,“V死”只出現於受事者之後,丙型在先秦兩漢不出現。如果V殺”和“V死”都是動結式的話,它們的出現環境不會有這樣的對立,這正是因爲“殺”不是補語,而是他動詞充當述語,所以其後要有賓語;“死”也不是補語,而是不及物動詞充當的謂語,所以後面不能有賓語。總之,先秦兩漢的甲、乙兩型都不可能是動補結構,而只能是並列或連動結構。只有當丙型出現時,才可以認定是動補結構產生了。 梅先生找到的丙型的最早例子是劉宋劉義慶的《幽明錄》裏的(見於《太平廣記》): 是鄰家老黃狗,乃打死之。 這個例子中的“打死”,魯迅先生的《古小說鉤沉》寫作“打殺”,所以被太田排除了,因爲他對這個例子的可靠性表示懷疑,因此他將產生時期定爲唐代。 梅祖麟卻認爲雖然這個例子不太穩妥,但有旁證可以證明丙型在劉宋已經產生。 梅氏的旁證是:普通話的“V死”吳語一般說“V殺”,這個“殺”也作“煞”。吳語的“V煞”是動補結構,如“打煞伊”、“打伊勿煞”等,並且吳語的述補結構的下字只用“煞”,與《幽明錄》同時期的文獻中已有不少“愁殺O”、“笑煞O”的例子,這些例子說明,“V殺”在某個時期被“V”死同化而變成動補結構。 但是,太田辰夫、梅祖麟等先生的形式標準也遭到一些學者的反駁: 宋紹年《漢語結果補語式的起源再探討》就找出了先秦兩漢時期“死”用作使動帶賓語的例子,說明太田“‘殺’從古至今都是他動詞,‘死’從古至今都是自動詞”的論斷是不成立的。 魏培泉《說中古漢語的使成結構》也認爲,“V殺”使用的歷史相當長,一直到明清小說中還有不少,這表明“V殺”不必要用“V死”來替代,也可能當“V死”開始出現之前,使成式已經出現很久了。 吳福祥《試論現代漢語動補結構的來源》對“V死O”的產生提出了另外的看法,認爲它的來源比較可能的是“死”替代“S施+Vt+殺+O”格式中的“殺”而成的。他認爲“V殺O”由連動式發展爲動補結構不需要經過“V死O”的同化,而相反,“V死O”是在“V殺O”之後才變成動補結構的。 宋亞雲《再論動結式的判斷標準和產生時代》認爲“V2”自動詞化的標準太嚴格,如果嚴格貫徹這個標準,那麼魏晉以後有相當一部分的動結式都將被否決掉。 宋亞雲《“V2自動詞化標準”獻疑》進而認爲一些常用動詞的使動用法和自動用法是並存的,因此,“我們在判斷動結式時,就不能只使用那種嚴格的‘V2自動詞化標準’,而應該綜合考慮以下幾種情況:(1)每個V2從先秦至唐宋時期用於使動、自動的比例;(2)V2作定語的情況;(3)V2用於‘使/令+NP+V2’結構的情況;(4)‘V1V2’式出現的頻率。” 漢語動補結構的產生機制 要點 一、動補結構的定義及分類 二、動補結構的產生時代之爭 三、動補結構的判定標準 四、動補結構的產生機制與動因 五、結論 六、主要參考文獻 一、動補結構的定義及分類 1.1動補結構的定義 所謂動補結構(也可以叫做述補結構),簡單地說,就是指動詞加上補語所組成的語法結構,如“修好、弄壞、打死、救活”等。 在我國傳統的語法體系中,結構是沒有地位的,所以,最初並沒有動補結構或述補結構之類的概念。最早論及述補結構的是王力先生。王力先生在《中國現代語法》(1943)和《中國語法理論》(1944)中提出“使成式”的概念,1958年又在《漢語史稿》中從形式和意義兩方面對使成式作出界定。 王力《漢語史稿》:使成式(causative form)是一種仂語的結構方式。從形式上說,是外動詞帶著形容詞(修好、弄壞),或者是外動詞帶著內動詞(打死、救活);從意義上說,是把行爲及其結果在一個動詞性仂語中表示出來。這種行爲能使受事者得到某種結果,所以叫做使成式。 王力先生所說的“使成式”大致就相當於後來所說的動補結構。 最早直接提出“動補結構”這一概念的是丁聲樹和呂叔湘等先生,他們在《現代漢語語法講話》(1961)中把動詞帶補語的結構叫做動補結構,形容詞帶補語的結構叫做形補結構,二者合稱爲補充結構。此後,動補結構這個名稱就廣泛使用起來。 1.2動補結構的性質 關於動補結構的性質——究竟是複合詞還是短語,現在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王力先生的《中國現代語法》和《中國語法理論》把使成式看作短語,而在《漢語史稿》中又說:“在現代漢語裏,有些使成式逐漸單詞化了。例如‘推翻、擴大、改善、革新’等。” 朱德熙《語法講義》(1982)認爲現代漢語中既有述補式複合詞,如“革新、改良”等,也有短語性質的述補結構,如“長大、變小”等。 梁銀峰《漢語動補結構的產生於演變》(2006)認爲大家平常所說的動補結構其實是動補式複合詞。這也是最普遍的看法。 1.3動補結構的分類 朱德熙《語法講義》認爲現代漢語的動補結構從構成形式上可以分爲兩類:粘

文档评论(0)

676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