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沉降观测方案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体沉降观测方案 一、作业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5、《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6、珠江新城海心沙绿化改造及地下空间工程结构设计图纸。 二、建筑物主体沉降观测 2.1精度及监测仪器选择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变形测量等级划分标准,若工程定为二级建筑变形测量,其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若工程定为一级建筑变形测量,其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15mm。 拟投入本项目的监测仪器见下表 拟投入本项目的监测仪器一览表 表1 序号 测试元件、仪器 单位 产地 监测精度 检定/校准机构 1 DNA03数字式精密电子水准仪(配铟钢条码尺2个) 2套 瑞士 ±0.3mm /km 华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2.2、作业方法及技术要求 现场采用DNA03精密电子水准仪配合铟钢条码尺按变形测量等级一级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观测线路组成闭合环。野外作业应遵守“三固定”的原则,并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 ①、水准环线闭合差0.3mm;n—测站数; ②、视线长度30m; ③、视线高度≥0.5m; ④、前后视距较差0.7m; ⑤、前后视距累积差1.0m; ⑥、基本分划与辅助分划读数之差0.3mm; ⑦、基本分划与辅助分划所测高差较差≤0.5mm。 2.3、点位布置及安装 1、首先根据设计图纸布设,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及观测条件,在建筑主体周围不受影响的地方布设3~4个深埋式水准基点作为变形监测网高程起算基准点。 水准基点的埋设:在预选好的点位上,先用钻机钻进基岩2米成孔,然后内插镀锌水管并回填混凝土浆。待混凝土浆固结后,在钢管上端焊圆钢珠并编号做保护井。 2、观测点是固定在待测建筑物上的测量标志,埋设位置应保证监测一段时期内能顺利进行观测,并能正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为了便于设置观测点的保护装置,观测点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规定宜布设在地下室负一层及首层的承力柱或剪力墙上,选择便于观测又不易受碰撞破坏的位置埋设。 观测点埋设:在预选好的点位上,先用冲击钻成孔,然后将直径14mm长150mm的螺栓沾上水泥砂浆,再打入孔内,入孔90mm,外露60mm,并使螺栓与柱、墙面约成60°角。 观测点埋设方法见下图: 图1 观测点埋点示意图 2.4、观测频率及数量 观测点和基准点埋设牢固后根据规范进行初始值观测(连续观测2次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以后每隔三天观测1次;连续观测一个月,以后每隔一周观测一次,直到沉降速率达到《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规定的沉降速度小于0.010~0.040mm/d的稳定标准。 三、资料整理及成果报送 每次进场观测将通知委托方,现场观测完毕后,及时进行数据处理,若沉降变化出现异常时,将根据具体情况加密观测次数,一般情况下,现场观测完成后 3至5个工作日内以简报形式向委托单位提供观测简报一式6份。全部观测完成后,15个工作日内提交正式报告一式8份。若沉降变化出现异常,现场观测完成后立即以电话方式通知委托方。 四、观测点保护 水准基点和观测点的保护、管理工作极为重要,是取得准确观测数据的关键。在观测期间,委托单位应委托有关施工单位负责保管好,如需移动观测点,应提前通知观测单位,采取处理措施,以保证观测工作顺利完成。万一发生控制点和观测点被扰动或损坏的情况,以致无法获得准确观测数据,观测单位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委托单位应委托现场施工单位对观测工作正常进行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并提供方便,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完成。

文档评论(0)

阿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