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2 奴隶社会建筑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跨入“文明时代”,进入奴隶社会。奴隶制在中国经历了1600(夏、商、西周、春秋),大约从战国开始,过渡到封建社会。 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建筑踪迹,已经可以通过遗址的发掘来追寻。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主要成就: 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木构榫卯十分精巧;梁柱构架已经在柱间使用阑额,柱上用斗,开启了运用斗拱的滥觞;组群空间的庭院布局以及功能形成,既有体现“门堂之制”的廊院,也出现了纵深串联的合院。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的许多特点,都已经初见端倪。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在现在的河南西部一带;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推测为夏末宫殿建筑):夯土台残高约80CM,东西约108米,南北约100米。台上有8开间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院落的面貌(廊院)。 108M 100M 殿堂内柱列整齐,前后左右对应,开间统一,木构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这座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遗址中没有发现瓦件,构筑方式应当是“茅茨土阶”形态。这个宫殿开创了中国宫殿的先河。表明了华夏文明初始阶段大型建筑采用的是“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单体殿屋内部已经可能出现“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 一堂、五室、四旁、两夹的空间格局 8开间 3开间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建筑遗址(推测为晚夏宗庙建筑遗址):面积比一号宫殿小,同样也是门、堂、回廊的布局,说明庭院布局在夏到早商已经是大型建筑的常规布局方式,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组合开始走向定型化。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统治中心在河南中部及北部黄河两岸地区,商是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开始出现以甲骨文为载体的文字记载,有灿烂的青铜工艺,手工业分工已经非常明显,大量奴隶集中劳动,这些都促进了建筑技术水平的进步。 中国城市的两种形态——择中型与因势型都已经出现;以小城作宫城,以大城(郭城)划分里坊的封闭都城格局,已具雏形。 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平面:全城分为宫城、内城和外城;属于择中布局的建城方式。宫城内宫殿遗址都呈现庭院布局,其中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所知的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商朝后期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2公里小屯村)。都城的建设明显属于因势型的布局方式。全程分为宫殿区、作坊区和墓葬区。 图为宫殿区遗址发掘平面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湖北黄阪宫殿遗址中商时期一个诸侯国的宫殿遗址。建筑周边檐柱内有四间木骨泥墙的居室。 小屯殷墟宫殿遗址:未发现瓦,应当仍然采用“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遗址中有“铜踬”出土,显示木柱已经从栽柱演进为露明柱的迹象,表明上部木构的稳定性有了进步。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在严格的宗法制度下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由不同等级的奴隶主统治,但随奴隶制的急剧崩溃,代之以战国时期大量新兴城市。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国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下形成的。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广大农耕区,从远古以来就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聚族而居,与世隔绝的生活。从原始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这种生活方式变化不大,血缘家族的形式被长久地保留下来,演化成宗法制度。 周武王灭商后,分鲁公以“殷民六族”,分康叔为“殷民七族”,分唐叔为“怀姓九宗”,各以姓氏代表,这是商代聚族而居的反映。 西周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祭祀制等。 分封制古称分邦建国,由周朝所创立。这是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思想指导下,让被封建的诸多邦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保护周王室的政治屏障。 周初分建的71个邦国中,周王的亲族与同姓就占了53个。封国远近按照血缘的亲疏而定。各封国诸侯的禄爵,按受封面积列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卿大夫也按照这种办法分封其子弟。卿大夫封地叫“采”或“邑”,士是贵族最低的一等,不再分封。 封地面积大小,按《周礼.大司徒》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一百里。 分封制度是西周到秦以前政治制度的基础,秦统一后,虽然以郡县官僚制为核心,但分封制仍然被各代有限度地继承下来,直到清末才彻底废除。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市朝一夫。”——战国《考工记》,最早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记叙 陕西岐山凤雏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