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古道文化的重新认识与旅游资源再开发.docVIP

梅关古道文化的重新认识与旅游资源再开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梅关古道文化的重新认识与旅游资源再开发 李锋 李锦明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02本2班 指导老师:李乐民 副教授 [摘要] 梅关古道地处大庾岭南麓,是古代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重要通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陆上通道,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遗迹,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提高旅游景点高品位的基础。立足独有的文化与自然资源,用产业化理念,逐步开发梅关古道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梅关新景点、新品牌。 [关键词] 梅关古道 文化 梅文化 产业化 ? 梅关古道,地处南雄市城北28千米的大庾岭南麓,始通于秦汉,唐开元四年(716年)唐代名相张九龄主持开凿扩展。南北梅关古道现仅存八千米余,南雄市境内四千米。古道宽二丈,均由鹅卵石、砂岩石等古老岩石铺成,古道幽幽,自然风光秀美,人文资源丰富,夹道青松叠翠、梅林婆娑、杜鹃遍野、流水淙淙,还留下了许多历代人文遗迹,梅岭之颠坐落着划分粤赣之界的宋代建筑梅关楼。这构成梅关古道天人合一的自然与文化奇观。笔者撰写此文重点是重新对梅关古道的历史文化定位、挖掘宗教文化、附会文化与梅文化等文化概念,从文化氛围营造、专项文化产品开发、文化形象与宣传三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再开发,打造梅关古道旅游新品牌,探讨其文化观光旅游的新出路。 ? 一、梅关古道历史文化的定位 梅关古道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历史上有着极其特 殊的地位,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雄关漫道,几千年来,对交流和发展岭南与中原文化及经济起过巨大的作用,下面从三个方面切入历史文化内涵,重新对其历史文化定位。 1 军事地位——影响中国版图之路 梅关是中原通向岭南的险要关隘,县志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入”,为历代统治者争夺之要塞。在秦之前,梅岭并无古驿道,秦始皇为完成“北逐匈奴,南开五岭”的统一中国大业,曾派50万大军进驻岭南,开辟了一条小路,这是一条影响了中国版图的道路,从此梅关古道沟通了中原与岭南,使岭南蛮荒之地在战争中逐渐觉醒、走向文明。此后的各朝统治者都为争夺梅关而发生过战争。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陈毅在粤赣边境的梅岭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梅岭三章》。 2 经济地位——岭南经济的源头 梅关古道号称“岭南第一关”,是联结中原与岭南的纽带,在商贸交流中,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梅关古道在唐开元初由张九龄重新开凿扩展,古道开辟之后,给南北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出现了古道上商旅络绎不绝、客栈饭庄、茶楼酒肆遍布古道两旁的繁荣景象。古道是“海上丝绸之路”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必经的陆上通道,在宋代,梅关设立了关卡,吸纳财政,呈现出繁荣之势,元明时期,随着与海外商贸的密切往来,古道对内输入外国的珍珠、孔雀等奇珍异物,对外则输出茶叶、丝绸、瓷器等,据碑文记载,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岭南商贸不绝如屡,影响中国南方尤其是今天极为繁华的珠江三角洲的兴起与昨天的梅关古道有关。一言以蔽之,梅关古驿道是珠江三角洲今天繁荣的岭南经济源头。如今古驿道已荒废,失去了南北交通要道的地位,但更有令后人思古寻迹的文化旅游资源。 3 文化地位——岭南文明的窗口 梅关是广东与江西沟通的门户,也是中原文化走向岭南的一个窗口,自从古道重新开凿,中原文化才得以向岭南辐射,可以这么论断:没有梅关古道,就没有岭南文明。 提起梅岭,让人容易联想到其独特的文化现象——梅岭诗文。梅岭诗文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交流融合中产生的奇葩,历代迁客骚人在贬谪、访游中,经临驿道之时,触景生情、伤逝感物,写下了许多的吟咏梅关、梅岭、古道及梅花的诗文,据统计有三百之多。 最早吟咏梅岭诗的作品是三国吴陆凯的《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此诗歌好象在赞美江南,实际却是诗人通过他的诗歌,寄托对江北友人的怀念;宋代苏轼被贬谪岭南期间,感叹仕途沉浮,怀念北方,在梅岭留下了许多诗词和传说;汤显祖也在路过古道时耳闻了杜丽娘的故事获得了灵感,创作了经世不朽的著作《牡丹亭》,此外还有许多名人志士都在梅岭留下了佳作,在此不一一列举。 梅岭诗文的思想文化随着南迁的文人、黎民百姓传播到了岭南,透过这个“文化通道”,中原文化很便易地输入了岭南并在岭南扎根产生了岭南文化。 除此之外,梅关古道还是一条“集体文化”的通道,即由中原、江南地区迁徙到岭南的广府族群,他们在梅关古道上的珠玑巷聚居,几百年后部分继续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以及海外。因此,梅关古道和珠玑巷也被人誉为“七百年前桑梓乡”。广府族群将中原的农耕文化,商贸文化等与岭南本土特有的地理环境资源紧密结合,发展了岭南的渔业、养蚕业等,促进了岭南文明发展的步伐。 梅关古道应该扣紧岭南经济之源、文明之窗户这样的历史文化定位,发展为其旅游的历史文化核心。 二、梅关古道文化内涵的挖掘 1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