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与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培训讲学.ppt

病毒与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培训讲学.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病毒与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基本概念;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肠道的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生理学意义: 1.生物拮抗——作屏障 2.营养作用——产营养 3.免疫作用—— 有免疫 4.抗衰老作用——除废物 ; 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机会致病菌(opportunitistic pathogen) 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 致病条件 寄居部位的改变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microbial selection and substitution) 二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二、细菌的致病机制;致病菌的致病机制主要与三方面有关: 细菌的毒力强弱 侵入宿主机体的菌量 侵入部位是否合适 ;(一)细菌的毒力物质 :侵袭力、毒素 (物质基础);1.侵袭力(invasiveness)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荚膜 粘附素:菌毛、非菌毛粘附物质 侵袭性物质:侵袭性酶类、侵袭素 ;;2.毒素 (toxin);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外毒素;ETEC不耐热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外毒素种类;人的破伤风;人的破伤风;内毒素毒性作用;内毒素毒性作用; 三、细菌的感染途径 1.感染的来源; 医院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①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②内源性感染,或称自身感染,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③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械等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2.传播的途径 ;不感染 隐性感染 潜伏感染 显性感染 带菌状态;;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 传染病) 宿主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2.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1 .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 2 .全身感染(generalized infection; systemic infection) ;毒血症(toxemia):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例如白喉、破伤风等。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 ; ;;带菌状态 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宿主------带菌者(carrier),重要的传染源;病毒的感染与致病作用 ;①粘膜: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眼结膜 ②皮肤: 输血(或血制品)、注射 ;昆虫叮咬;动物咬伤;2.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HBV、RV、HIV、CMV;传播途径:;;二、病毒感染类型; ;慢性感染:;三、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㈠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1.溶细胞感染(cytocidal effect)--无包膜病毒 ;;2.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有包膜病毒 ⑴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如麻疹病毒 ⑵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3.细胞凋亡(cellular apoptosis): 1972年Kerr;腺病毒、HIV等→细胞→鼓泡、细胞核浓缩→凋亡小体(apoptic body)→电泳:阶梯式DNA条带。(2002年获诺贝尔奖) ;;4.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整合(integration)→细胞增生(hyper-plasia)或转化(transformation) 1911年,Rous;Rous sarcoma virus,RSV. 1966年获诺贝尔奖

文档评论(0)

yuzongjuan78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