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琴戏源头初探艺术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柳琴戏源头初探艺术论文      【关键词】柳琴戏;滕县花鼓;周姑子;四句腔      【摘要】在苏鲁豫皖交接处柳琴戏一直活跃至今对于柳琴戏的起源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今天的山东省枣庄市应该是比较早的柳琴戏的发源地今天的枣庄包括台儿庄、峄城、滕州、薛城等五区一市而这些地区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很早就有柳琴戏的记载      在苏鲁豫皖交接处柳琴戏一直活跃至今但是对于柳琴戏的起源众说纷纭      “拉魂腔”是柳琴戏的别称起源于清代中叶其最初的源头也是无文字可考证的在《滕县县志民俗篇》中有记载:“明初城西地沮茹多膏腴宜其麦其人竟相尚以靡侈婚丧家用妓乐东门外街巷清夜管弦之声如沸”光绪十二年撰修的《峄县县志民俗篇》记载:“上元灯火唐代尤盛至今沿而为之乡村亦多竹马秧歌诸戏金鼓喧闹”这两个例子说明在拉魂腔形成地明末清初唱戏用乐极为兴盛而所提到的竹马秧歌诸戏并不一定就是“拉魂腔”若要觅求拉魂腔的源头还需要其他的佐证      柳琴戏的源头笔者认为今天的山东省枣庄市应该是比较早的柳琴戏的发源地今天的枣庄包括台儿庄、峄城、滕州、薛城等五区一市而这些地区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很早就有柳琴戏的记载      一、明末清初藤县流行的主要有滕县花鼓滕县花鼓和今天的柳琴戏有相似之处      花鼓秧歌即花鼓又谓腰里响表演者身系镲和鼓边唱边击鼓亦歌亦舞在休息时击镲以渲染气氛在清朝乾嘉时期花鼓在滕峄地区相当流行受到其他的剧种的影响后发生了质变形成了锣鼓冲子锣鼓冲子的表演与花鼓秧歌稍微有所不同即伴奏乐器和表演者之间的分离操乐之人面前置一棍架架的一端悬挂小锣一端悬拔不弦乐击打节奏配合演唱江苏省柳琴剧团的相瑞先生说:“锣鼓冲子是由花鼓演变而来不过花鼓系腰间而锣鼓冲子是放在地上并有小罗伴奏在发展过程中表演者与伴奏者分离逐渐具备了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柳琴戏最初的表演形式是干板演唱形式只用梆子敲击节奏和人声帮腔每拍击板这种演唱形式或许就是从花鼓和锣鼓冲子那里继承到的而且从曲调上去分析二者之间的继承性就更为明显拉魂腔唱腔最为重要的特点是女腔上行小七度大跳以及男腔下行大二度的拖腔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花鼓的曲调有着极其密切的渊源关系从现存的花鼓调和拉魂腔相对照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二、周姑子流行于山东境内是在花鼓秧歌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而逐渐演变而来的      嘉庆年间周姑子在鲁南滕县峄县一带已经比较流行鲁南一带过去曾经流行一种敲狗皮鼓替村民开锁子、念神、驱魔镇邪的的迷信职业从业者经常按照编好的轴子(悬挂的连环画)照图演唱所敲的狗皮鼓是用铁圈扭成形状类似扇子上蒙狗皮和牛皮纸把柄末端弯成圆圈套坠九个铁环唱时用手摇晃(当地的土语称为“肘”即扭的意思)同时用竹签敲击以成节奏当地老百姓称他为“周姑子”或者“姑娘腔”这种姑娘腔被乞食的“唱门子”和“跑坡”的艺人吸收并在传唱中不断的发展对于啦混腔的形成和产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提到“巫娘腔即姑娘腔李玉的《麒麟阁反牢》中以及《霓虹关》中都有姑娘腔的唱调或谓今之柳琴戏亦名周姑子即为此一声唱调的遗声”在《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枣庄市.〈文化志〉资料专辑》中记载:滕县东南门外有武氏兄弟他们是唱周姑子的他们将周姑子随心所欲的发展变化并发展成为“怡心调”他们的徒弟又将“怡心调”改称为拉魂腔从老艺人的口碑向前推算武氏兄弟生活在距今200年前而这时是清朝中期这个例子可以证明我们以上所说的两个论点柳琴戏是在周姑子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我们所说的拉魂腔的形成年代也是正确的      三、在今天的台儿庄运河河畔也有与柳琴戏非常相似的音乐形式      丁香腔亦称四句腔三句半是一种既无丝竹乐器伴奏又无大局与其伴奏的纯人声演唱形式是在运河号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流行在今枣庄市薛城南部运河一带清朝中期我国南北交通运输的主要形式是运河人们为了配合所从事的航运等各种劳动经常为了解乏或统一步伐等目的哼唱一些简单的曲调逐渐形成了当地的劳动号子大约在道光年间这种劳动号子发展成为非劳动时演唱的一种“一人唱众人和的”娱乐形式在休息时众人相聚在一起一人领唱三五人甚至十几人帮腔演唱其基本的演唱多为四句一段所以又叫“四句腔”领着多唱三句半后半句有众人帮腔干唱节目中最为代表性的为“休丁香”所以也叫“丁香腔”柳琴戏唱段多为上下句也有四句并且至今仍然有四句调这种句式结构是和四句腔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四句腔也是柳琴戏的源头之一而且四句腔是在清朝道光年间随着拉魂腔的形成和流行而逐渐溶解和消亡的他的音乐因素已经延伸到了柳琴戏当中      以上几种曲种形式是在拉魂腔形成之前在鲁南地区流行的主要曲种并且我们通过分析可以肯定地说是在这三种形式的基础上柳琴戏才逐渐形成的但是上述任何一种又都不能被称为后来的拉魂腔因为拉魂腔借鉴了锣鼓冲子的

文档评论(0)

187****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13054242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