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犯罪主观要件 本章重点 犯罪主观要件及其内容 罪过的具体理解 犯罪故意及其认定 犯罪过失及其认定 意外事件 第一节 犯罪主观 要件概述 一、犯罪主观要件的概念 刑法规定的、支配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罪过的基本形式 ◆犯罪故意 ◆犯罪过失 特别要素:犯罪目的与动机 二、罪过的理解 罪过产生的时限——行为时 罪过具有客观性 罪过是行为人对其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罪过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 三、犯罪主观要件的意义 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 ◆无罪过即无犯罪 ◆严格责任 是区别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之一 主观罪过的内容是影响量刑轻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刑法第14条的规定 犯罪主体在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一)概 念 区 别 犯罪故意不同于故意犯罪 犯罪故意不同于犯意 犯罪故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故意” 二、犯罪故意的内容 认识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明知的内容 ◆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行为性质、对象特征、方式或手段) ◆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认识(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对因果关系的认识 ●明知的程度: 可能会;必然会 (一)犯罪故意的内容 意志因素——希望或者放任 ★作为犯罪故意意志因素的希望或者放任,是必须要与危害行为紧密结合,从而控制行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不断能动地促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动态心理过程。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希望或者放任。 (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希望 是指行为人在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有明确认识的基础上,努力运用自己的意志来协调决定自己行为性质的各种主客观条件,使自己对行为的认识按自己的意愿转化为客观现实,促使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活动。 (三)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希望的特点 ◆具有目的性 ◆具有积极性 ◆具有坚决性 (四)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放任 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追求其他目的,甚至无目的的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但不是设法改变自己行为的性质或者方向以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而是以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继续运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决定行为性质的各种条件,最终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过程。 真题链接: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2.2 A.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须的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 B.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能有枪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枪。乙没有非法占有枪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枪支罪 C.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 D.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且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 三、犯罪故意的法定类型 直接故意 ◆认识因素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意志因素 ●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一)犯罪故意的法定类型 间接故意的特征 ◆认识因素 ●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意志因素 ●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二)间接故意的认定 ◆在追求一个犯罪目的时,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 ◆在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时,放任可能的危害结果的发生 ◆没有明确的犯罪目的,在突发情绪支配下实施的行为 (三)两种犯罪故意的联系 在认识因素上——明知会 在意志因素上——接受、认可危害结果的发生 (四)两种犯罪故意的区别 认识的程度不同 意志因素不同 成立犯罪的条件不同 主观恶性不同 案例讨论 案例1、 ●基本案情:甲多次起意杀妻,但一直未下手。一日,某甲为上山打猎擦拭枪支,不料枪支走火,击中其妻,致其当场死亡。 ●问题:甲对其妻死亡的结果是否具有犯罪故意? 案例2、 ●基本案情:甲男因婚外情欲毒死妻子连累儿子一案 。 ●问题:分别分析甲对其妻、子死亡的心理态度。 案例讨论 案例3 ●基本案情:甲拉木材手续不全强行开车并急刹车致木材收购负责人乙死亡一案。 ●问题:分析甲对乙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 案例4: ●基本案情:甲欲杀死乙,而乙与丙必在一起高空作业,甲砍断绳索致乙丙二人死亡一案。 ●问题:分析甲对乙丙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 案例讨论 案例5、 基本案情:甲拐卖妇女途中为躲避警察潜入树林并以手掩乙女鼻口致其死亡一案。 问题:分析甲对乙死亡所持心理态度。 案例6 基本案情:甲交通肇事后把被害人抛入深沟致其死亡一案。 问题:分析甲对乙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 四、犯罪故意的学理分类 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 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 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 五、犯罪的目的与动机 犯罪目的: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