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形象.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4 - 同步讲台( 同步讲台(5) 一、考点透视 中国的古代诗歌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表达相对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 诗歌的“形象”即指诗中的景、物和蕴藉了情感的人。从景和物入手,来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这是我们鉴赏这类诗歌的关键所在。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所体现的氛围,再分析其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的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要能有效地从原诗中撷取信息,对人物的外貌、性格以及身份地位等作出恰当的判断,进而理解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 有些诗词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渗透了比喻的意象,这就要求我们能结合有关背景材料,透过形象的描写,把握其中隐含的内容。如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的名称,这些乐曲往往有特定的情感或寓意,这对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就有直接的作用。 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准备参加高考,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的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从分析景、情入手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 二、对应典例 【典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析】此题设计用“折柳”一词,可见对“折柳”的正确理解是答题的大前提。“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子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情。作者在夜深人静的春宵,突然听到笛子送来的“折柳”曲,不禁勾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评说】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而作者的思乡之情,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确实重要。 【典例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越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解析】这两首唐诗属于诗的何种体裁自不必多说,这里只对后两问作分析。 韦应物的《闻雁》前两句的“故园”、“归思”便点出了思乡之情。从解读这首诗来说,更要研读后两句。韦应物家居长安,而现在身处淮南,两地相隔千里以上。而现在适逢秋夜,外面的秋雨下个不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这秋天的暗夜听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夜的深沉、秋的凄寒、高斋的空寂,这样的环境气氛,不免触动归思。“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我的故园是那样的渺远,我的归思正绵远悠长。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时,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由远而近(“来”)的雁鸣之声。这声音在秋天的雨夜显得格外凄清,引发诗人联翩的浮想;雁是南归了,我却不能归去! 赵嘏的《寒塘》则是另一种写法。前两句写自己早起临水梳洗,因此(“坐”)在塘边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