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湮没在现代新城中的传统风貌区保护实施规划
—— 以重庆市鱼嘴传统风貌区为例
吉颖飞,王俊梅
摘要:重庆市鱼嘴传统风貌区是主城区28个历史文化传统风貌片区之一,是仅有的两处明清移民驿站风貌
区之一。她位于两江新区鱼复园区南侧沿江,包括了重庆城区仅存的仍具有水运功能的鱼嘴老码头、具有
典型巴渝街巷空间特征的老街,以及与长江交汇的卷洞桥沟两岸自然带。因历史变迁、城市发展、沿江防
洪等原因,鱼嘴老街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本文对鱼嘴传统风貌区的历史信息、环境格局和街巷肌理进行梳
理,对老街传统建筑形态进行详细测绘与分析,对各历史资源要素进行文化价值评估。对风貌区山水生态、
街巷体系、传统风貌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提出具体保护与整治实施措施。
关键词:传统风貌区,移民驿站,鱼嘴老街,历史文化
引言
2015年,为深化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与 《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成果
要求,传承历史文脉,彰显传统风貌,《重庆市主城区传统风貌区保护与利用规划》总结归
纳出 “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5类传统风貌,确定28处
传统风貌区,作为重庆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其中,“明清移民驿站”风貌仅有两处,一处
是以“八省会馆”为历史内涵的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另外一处就是以“移民驿
站”为历史背景的鱼嘴传统风貌区。
鱼嘴传统风貌区位于重庆市江北区东部,两江新区龙盛片区南部,南侧与长江水域相邻,
西侧有自然山体水系卷洞桥沟穿过。风貌区包括了鱼嘴老码头、鱼嘴老街以及老街西侧的卷
洞桥沟两岸。卷洞桥沟自北向南与长江交汇,两岸自然带生态环境较好。
随着历史变迁,以及长江沿江防洪需求,鱼嘴 “S”形主街被拆,大量原住民外迁,同
时出现随意搭建、违建建筑等现象,老街的原始肌理受到了严重破坏,众多历史建筑已成危
房。结合鱼嘴亟待抢救与保护的基本现实,项目组进行了翔实的建筑测绘及实地调研,对鱼
嘴传统风貌区的整体街区进行了文化价值评估研究和保护实施规划。
1 鱼嘴传统风貌区概况
1.1 历史沿革:水码头的兴与衰
重庆历史上的鱼嘴沱,似大鱼之嘴而得名,距今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凭借先天的地理
区位优势,逐渐发展成为明清时期重庆长江下游重要的 “码头驿站”,统景、石船、龙兴、
舒家、天宝和复盛的客商货物都会在鱼嘴转口出入长江,商铺街摊、货栈客栈日益繁盛。
清朝末年,鱼嘴镇境内兴建了多处庙宇,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鱼嘴求神拜佛,由此被赋予
“上丰都”的名号,文化生活丰富,繁荣一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难民为躲
避轰炸逃至鱼嘴,同时伴有部队、学校、医院等迁驻古镇,兴办公共事业。当时鱼嘴人气鼎
盛,是抗战时期重庆的重要水路交通枢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铁路等现代交通的发展,导致水运交通衰弱,鱼嘴古镇逐渐
丧失了原有的交通区位优势。在 “破四旧”和 “文革”中,古镇众多庙宇遭受了不可逆的破
坏和损毁, “上丰都”的名声逐渐消失。1981年,长江特大洪水倒灌,鱼嘴古镇街巷建筑
大面积损毁。2009年前后,三峡蓄水水位线提高至175米,因三峡移民,鱼嘴拆除了最具
巴渝传统风貌代表的S 型主街,大量历史建筑消失,原居民大量外迁,古镇迅速衰落。
现在的鱼嘴古镇,由于自然老化侵蚀、人工维护缺失,现状历史遗存保存状况不佳,传
统风貌未得到有效保护和控制,日渐消逝,亟待抢救、保护、更新和激活 (图1)。
图1 鱼嘴传统风貌区的历史沿革
1.2 山水格局:背山面水、山环水抱
鱼嘴古镇的选址与发展遵循了传统山水场镇的规律,它位于长江水流转弯回流处,古镇
地势平行于其支流卷洞桥沟,呈台地逐渐升高,河沟对岸有山体与场镇及其背山呈对望之势。
古镇整体呈现出背山面水、山环水抱的山水空间格局,依山就势,顺应自然肌理 (图2)。
据考察,鱼嘴场镇的初始聚落位于第一级台地,随着人口的增多,用地顺着台地往上纵向发
展,同时沿台地横向延伸,最终在各级台地上形成主要街道,通过台阶、巷道等将主要街道
串联。
图2 鱼嘴传统风貌区山水格局分析图
1.3 街巷肌理:鱼骨状 “一主多岔”
民国时期,鱼嘴古镇原始街巷为 “一主三岔”, “一主”为新市场至卷洞桥的S形正
街,街宽约7 公尺。三岔街即石板街、半边街、场后背街。街面皆有石板铺成,街坊均为木
质穿斗结构瓦房 (图3)。
图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