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2
PAGE 10
论陶渊明散文的艺术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钟文辉 指导老师 :龙建春
引言
陶渊明生于江州浔阳,生活的时代主要为社会动乱的晋代,卒于宋元嘉四年。他的一生经历过社会的大分裂、大混战,深刻了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生存状况,感受到了东晋朝廷的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矛盾纠缠。同时,这一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和思想史上一个大放异彩的时期。中国文化的悲剧就在于每一次社会的大动乱、大变革总能带来文化的大繁荣、思想的大解放,魏晋六朝也不例外。晋代以前经历过正始、建安,“文学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到了东晋一代,思想领域的斗争依然十分尖锐,呈现出儒学、玄学、道教、佛教百家争鸣、相互驳难的精彩局面。由于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分裂的状况,儒学开始衰落,产生了与儒学并存的门阀贵族的思想意识——玄学。道教和佛教也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东晋葛洪创立了新道教,佛教在东晋亦有很大的发展。还值得一提的是,老庄之学在魏晋之际也颇为流行,嵇康、阮籍等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与美学思想,与当时老庄之学的流行也不无关系。老子主张万物“复归于朴”,庄子也是主张“天道无为而自然”,这一思想反映到文艺思想上来,就是主张自然美,反对雕琢文饰:“言隐于荣华”。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是老庄玄学兴盛的时代。可以说,士人的精神风貌无不受到老庄玄学思想的影响。[1]他在艺术上追求真率自然的创作风格,使之成为建安之后,正唐之前,无论在诗歌还是散文创作上他都是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凡的历史地位。
陶渊明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一时期,作为封建文人、知识分子,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要么出仕,要么归隐。一般文人厌恶和逃避现实的倾向大大增强,加上魏晋玄学超然物外思想的宣传,当时社会隐逸成风。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和隐逸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产生的。他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杰出的辞赋家和散文家。由于他在诗歌方面的突出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辞赋和散文遭受了冷遇。其实他的辞赋和散文同他的诗歌一样,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思想面貌和人生理想,同样有着不同凡响的成就。明张溥就曾为他大鸣不平:“《感士》类子长之倜傥,《闲情》同宋玉之《好色》,《告子》似康成之《戒子》,《自祭》若右军之《誓墓》,孝赞补经,传记近史;陶文雅兼众体,岂独以诗绝哉。”[2]尤其是他的散文,虽然篇目不多,但悉数珍品、精秀绝伦。他的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他都算是魏晋散文的集大成者,代表着这一时期散文的最高成就。散文和诗歌一样,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数量极其丰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都有相当高的成就。它们都追求意境的创造,可以说意境是散文和诗歌的魂。诗歌和散文除了讲求审美意境外,对艺术性的追求也是相当重要的。陶渊明散文的艺术体现,实际上就体现在他散文的真情实趣,指的是散文在反映生活时所显示出来的富有感情色彩的艺术意趣。陶渊明散文的艺术性能够触动、感动或打动人心,深达人们的灵魂深处,其散文中的艺术性是对人、对事、对物的一份真淳,无论文中那份情,还是文中那份趣,都脱离不了一个真字。陶渊明散文的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隽永,并且情文并茂,至情至性;他的散文,虚实相间、虚实结合的想象方式别具一格;他还善于在散文中塑造自我形象,亲切动人;他的散文用语明白干净,语言质朴而自然。这些都是陶渊明散文极具真情实趣艺术性的主要体现,下面就论文有关陶渊明散文的艺术性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亲切动人的自我形象
陶渊明散文善于刻画、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深刻的形象塑造,使作品更为生动丰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文章中有形象,尤其是作者自己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陶渊明散文的又一艺术特征,这在他的多篇散文中都是清晰可见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写道:“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3]《五柳先生传》据考证实为陶渊明本人自传,是一篇寄托着陶渊明个人理想志趣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地描写,展现出了一个淡泊名利、不慕功名的五柳先生。在文章开篇前两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树,因以为号焉。”这几笔就把一个深藏不露的五柳先生展现出来,语气平淡但味道醇厚,一种高气笼罩全篇;“好读书”四句写读书时的形象,“欣然忘食”四字把他那种求知若渴的情态、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性嗜酒”八句写喝酒,展现了他喝醉时的形象:他嗜酒如命,但因为贫困而不能常常喝酒,遇到亲朋好友招待他,他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喝醉,之后醉醺醺的向主人告别;“环堵萧然”五句写他贫困潦倒的形象:他家徒四壁,衣服常常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遮挡不了,单薄的粗布短衣还常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