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变异(攸县话).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攸县话的词汇相当丰富,而有些词只有攸县人用. 如"买",往往涉及对象不同而用法不同。扯布、提鞋、提酒、斫肉、 称盐、捉鸡、倒子、割药等等,这其中的扯、提、斫、称、捉、倒、 割都是买的意思。但这些词又不能乱用,只能说称盐、割药,不能说 称药、割盐。相反,普通话中很多词语攸县话可用一个字来代替,如 吃饭的吃、喝茶的喝、饮酒的饮、吮奶的吮,攸县话可不管三七二十 一,统统用一个“吃”来表示。 攸县人还创造了一些令外人莫名其妙的词汇。 如米公(蚂蚁)、故里(这里 )、上价(上午)下价(下午)、夜 不(晚上)、者甲(指甲)、架是(开始)、咋个档垧(什么地方) 等不胜枚举。 6 三、攸县话语言变异原因 攸县自西汉高祖五年(公元202 202年 置县至民国达2100多年, 2100多年 攸县自西汉高祖五年(公元202年)置县至民国达2100多年,除隋 唐的300多年隶属衡州,其余1000多年均属长沙郡( )。历史上行 300多年隶属衡州 1000多年均属长沙郡 唐的300多年隶属衡州,其余1000多年均属长沙郡(府)。历史上行 政区划的长期沿袭,按理说对方言是有影响的, 政区划的长期沿袭,按理说对方言是有影响的,但攸县方言为何属于 赣语区呢?我们只能从历史和地理上查找其原因: 赣语区呢?我们只能从历史和地理上查找其原因: 历史原因。攸县土生土长的居民,占多大比例?这点很难查考。 一.历史原因。攸县土生土长的居民,占多大比例?这点很难查考。 居民中相当部分是相继从外县、外省迁徙过来的。 居民中相当部分是相继从外县、外省迁徙过来的。攸县历史上有几次 大规模的迁入,如元末明初,由于兵连祸结,攸县“户口益耗” 大规模的迁入,如元末明初,由于兵连祸结,攸县“户口益耗”,战 乱后,大量江西等地移民迁入攸县, 乱后,大量江西等地移民迁入攸县,这是造成攸县方言属赣语方言的 重要原因。据调查,攸县中部地区随机抽查20户姓氏的祖籍, 20户姓氏的祖籍 重要原因。据调查,攸县中部地区随机抽查20户姓氏的祖籍,其中有 15户均来自江西 尤其是江西莲花、安福、赣州、泰安、 户均来自江西。 15户均来自江西。尤其是江西莲花、安福、赣州、泰安、永新等地与 攸县毗连,翻过山来便是攸县,常捷足先登。 攸县毗连,翻过山来便是攸县,常捷足先登。 地理因素影响。攸县古为“湘东南区” 境内四周多高山, 二.地理因素影响。攸县古为“湘东南区”,境内四周多高山,中部 多江河。在交通、通讯很不发达的时代,这些天然屏障, 多江河。在交通、通讯很不发达的时代,这些天然屏障,助长了方言 的分化。如闽粤客家人迁入攸县,居于山区的偏僻深处(鸾山的老漕、 的分化。如闽粤客家人迁入攸县,居于山区的偏僻深处(鸾山的老漕、 南源、荷树下等地),他们保留着闽粤客家话内部交流, ),他们保留着闽粤客家话内部交流 南源、荷树下等地),他们保留着闽粤客家话内部交流,当与非客家 土著或移民交流时又使用当地方言和移民方言。这种交流, 土著或移民交流时又使用当地方言和移民方言。这种交流,促使了方 言的变异。 言的变异。 7 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

文档评论(0)

339910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