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中国编织工艺品的基本概况 及著名编织工艺品 一、中国编织工艺品的基本概况 编织工艺品是指以草、竹、柳、藤、麻等为原料经手工编织而成的民间工艺品。 二、著名编织工艺品 (一)东阳竹编 (五)宁波草编 (二)嵊州竹编 (六)陇上草编 (三)傣家竹编 (七)祁阳草席 (四)山东草编 (八)固安柳编 (一)东阳竹编 东阳竹编以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编织精巧、色泽典雅造型优美别致著称。 《海螺》里的一只只小虾特别逼真 《老子出关》 高达两米的竹雕--《渔翁》人物栩栩如生,格外引人注目 《龙凤盘》 《双龙白鹤鼎》 (二)嵊州竹编 (四)山东草编 (五)宁波草编 (六)陇上 草编 (七)祁阳草席 (八)固安柳编 第二节 中国塑造工艺品的基本概况 及著名塑造工艺品 一、中国塑造工艺品的基本概况 塑造工艺品是指用泥、面、石膏等软材料捏塑成的各种形象的民间工艺品 二、著名塑造工艺品 (一)天津“ 泥人张 ” 彩塑 (二)淮阳“ 泥泥狗 ” (三)惠山“ 泥塑 ” (四)北京“ 葡萄常 ” (五)北京“ 面人 ” (六)凤翔泥偶 天津“ 泥人张 ” 彩塑 (二)淮阳“ 泥泥狗 ” 造型古朴粗犷,用黑色着底,在上面描画红、黄、青、白线条,色彩鲜明、艳丽,给人一种浓重的神秘感。 淮阳“ 泥泥狗 ” (三)惠山“ 泥塑 ” 造型美观、制作精巧、敷色明快、神形兼备 分粗、细二大类 粗货是指用印模制作的泥玩具 细货是指手工制品 “葡萄常”鼻祖--常在 (四)北京“ 葡萄常 ” 1894年阴历10月,光绪皇帝在颐和园为慈禧做六十大 寿,慈禧到颐和园大戏楼准备看戏时,突然发现有一株葡 萄,果实累累,晶莹剔透。时值阴历l 0月,北京已进入冬 季,慈禧见到这么鲜灵的葡萄,不禁赏心悦目,馋涎欲滴。 传旨采摘食用。太监忙回禀:“那是假的”。慈禧非常惊讶 ,问为何人所做。经查得知是韩其哈曰布及其妻所做。慈 禧大喜,赏韩其哈曰布妻为“常在”,并赐匾“天仪常”。 为感恩,韩其哈曰布改名常在,家人改常姓。“葡萄常“ 一时名噪京城。????葡萄常的创始人常在,是蒙古族人。清道光年间,皇宫 从蒙古选了一位公主进京,常在作为随从来到北京。咸丰 登基后,蒙古旗人断了“钱粮”,常在只能以做小生意为生。 有一天,他看到小孩子在玩泥玩具,受到启发,回家琢磨 用泥土做成葡萄,再染色烧制,到街头叫卖,很受欢迎。 这时,崇文门外花市一带,已集中了一批做绢花、玉器、 首饰和料器的手工艺人,形成集市。常在又向料器行师 傅学习,试着用料器烧制葡萄,比泥土更加逼真美观,可 以乱真。于是,他就在料器葡萄上,不断琢磨、改进,终 于自成一家,闯出这一手工艺品的奇葩。 ?????1919年,葡萄常应邀参加了世界影响很大的“巴拿马国 际博览会”,荣获了一等奖,使葡萄常的名声传遍国内外。 常在的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后,由常在的三个女儿继续支 撑门户,为了保住家传的绝活,三位姑娘均未出嫁。再 加上常在的两个孙女常玉龄、常玉清,也与三个姑姑同 命相怜,立志终身不嫁,以能把葡萄常的手艺传下来。 姑侄五位“处女”,为此牺牲了青春和爱情,终生未嫁。????1966年的“文革”灾难,常家姑侄也遭到迫害。在不解和 痛苦的煎熬下,常家姑侄先后有四人去世。粉碎“四人帮” 后,有关部门欲恢复“葡萄常”时,常家传人中只有常玉龄 这惟一常氏传人,而且是70古稀老人了。1978年,常玉龄 老人不顾年老体弱,从垒灶、吹珠到上霜,都亲自动手, 并把家传绝技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常弘、常燕。???? 2004年一次偶然机会,她们看到一传媒介绍已经失传多年 的“葡萄常”还有其他传人,于是姐俩找到了北京民间文艺 家协会秘书长于志海,表示作为“葡萄常”的第五代传人, 她们要恢复这一200多年的传统技艺。于是,常弘、常燕 姐妹二人从找原材料入手,经过熔料、溜条、加色、吹捏、 成形等多道工序,经过3个多月的试制,在2004年制作出 第一件1米见方的葡萄盆景。为了确保作品能够代表“葡萄 常”的家传技术,姐俩多方打听,寻找到了“葡萄常”曾经 唯一一次将这一技术传送给外姓徒弟的李淑惠,并请她 来认定。当时年已经70多岁的老人第一眼看见了摆在她 面前的“葡萄”时,大吃一惊。同年,常弘、常燕姐妹的 作品参加了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建国55周年民间艺术展, 使这一民间绝技重现于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