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钻探原始地质编录;一、钻探地质工作目的任务;二、工作要求; 4、钻孔编录工作,应随钻孔施工的进度在钻探施工现场及时进行,在预计见矿深度,编录人员要跟综指导,确保钻探质量。
5、工具、材料、表格准备
工具、材料:地质锤、放大镜、三角板、量角器、钢卷尺、文具盒(内装铅笔、橡皮、铅笔刀、防水笔等)、讲义夹、数码照相机、计算器、红油漆(或防水笔)、白胶布、标本包装纸、样品袋等。
表格:钻孔地质记录表、钻孔采样记录表、标本登记表、矿石体重记录表、照片记录表、录相记录表、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等。
标签:岩心牌、岩矿心分层签、标本签、样品签、岩矿心样品签。 ;据倾角;矿体倾角较缓,适合布置直孔;浅钻、岩心钻、取样钻的作用;钻孔要素;我国钻孔口径系列表;三、工作程序;(一)开孔前的地质工作; 钻孔编录人员应会同探矿人员在矿区钻孔位置确定后,编写钻孔设计书。;2、现场核实设计的钻孔施工位置;3、开孔前检查;(二)钻进中的地质工作;1、岩矿心及各项记录检查;岩心照相
岩矿心检查整理后,应用数码相机按顺序以箱为单位逐一对岩心进行拍照,并作好原始资料存档。; (3)检查岩心、矿心、矿体顶底板围岩采取率是否符合要求,对有选择性磨损的矿心是否保留了岩粉。采取率低需要补采时,应填写《补采岩(矿)心通知书》。
(4)检查回次标签:回次号、孔深、进尺、岩心长度、残留岩心长度、回次岩心编号是否正确。若发现有误,应通知机台更正。
岩心编号:大于10cm的岩心、大于5cm的矿心用红油漆(或防水笔,下同)编号。编号用代分数形式:整数代表回次号,分母为本回次岩心总块数,分子为本块岩心的序号。
例:某钻孔第7回次有4块岩心,其编号如图所示。
;;;; (6)检查《钻探班报表》、《钻孔弯曲度测量结果登记表》、《钻孔孔深检查登记表》、《钻孔简易水文观测登记表》记录的回次进尺、孔深、水文观测资料等是否齐全,无误。
(7)检查岩心箱外侧是否按表明了矿区名称、钻孔编号、起止回次号、箱号。若为岩屑或CSR(中心取样)样品,还应标明孔深和袋数。 ; (1)分层:按回次认真观察岩矿心特点,根据矿区厘定的分层标准对岩矿心进行分层,在分层处放入分层标签。如分层界线在一段完整的岩心中,则用钉锤或劈样机自分层处将岩心劈开,放入分层标签。 ;
(2)填写《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
;
(3)计算采取率、厚度
或
; 分层岩心长:为本分层所处回次内属该分层的岩心长度。
下图中,第2分层底界在第7回次的第2块至第3块岩心之间,分层岩心长为: 1.3+1.2=2.5m。 在一块岩心内部分层也如此处理。;?;2、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换层孔深计算;2、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换层孔深计算; 分层厚度=本分层底板的换层井深
-前一分层底板的换层井深
图中,7层厚度=135.43-128.00=7.43(m)
分层采取率=分层岩心长÷分层进尺×100%。
=5.80÷7.43×100%=78%。
;矿体厚度测定与计算; (4)地质描述
应在仔细观察岩矿心的基础上进行。主要观察岩矿心中的矿层(矿化层)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构造部位及分层界线等,并将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测量的数据等记录于《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中。; a)岩矿石定名
一般以一个分层为单位,根据岩矿石种类、主次及分布特点定名。名称应能反映出岩矿石的颜色、构造、结构、矿物成分及矿化等基本特征。定名有以下几种情况:
(a)分层岩性基本上只有1种,可单一定名。
例:深灰色中粒条带状斜长辉石岩型稠浸状钒钛磁铁矿。
(b)分层中出现2种以上岩石呈互层状产出,可复合定名。
例:深灰色中粒条带状斜长辉石岩型稠浸状钒钛磁铁矿与灰色中细粒流状辉长岩型稀浸状钒钛磁铁矿互层。
(c)分层中出现次要岩石夹层,复合定名。
例:深灰色中粒条带状斜长辉石岩型稠浸状钒钛磁铁矿夹(也可为“间夹”、“偶夹”)灰色中细粒流状辉长岩型稀浸状钒钛磁铁矿。; b)观察及描述的主要内容
(a)岩石特征。岩石颜色(原生及风化颜色)、构造(层状、片状、板状、流纹状、流状、条带状)、结构、矿物成分、风化特征(氧化带、混合带和原生带)及其它物理性质(光泽、断口、硬度、比重)等。
(b)蚀变特征。蚀变岩石类型、蚀变带内蚀变矿物的变化、蚀变带与矿化或矿体的相互位置、空间关系等。
(c)矿化特征。矿化的种类、矿石特征、矿层、矿层与顶底板接触关系、产状(矿层顶底板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