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帕赛玻里斯 (前518—前448年) 宫殿以非常奢侈的方式炫耀财富,而没有宗教气氛 两座仪典大殿的结构之轻,空间之宽畅,在古代世界中居于第一位 台高12M 面积450*300M 帕赛玻里斯 (前518—前448年) 帕赛波利斯遗址 帕赛玻里斯 (前518—前448年) 62.5x62.5m 石柱36根高18.6m 1/12径高比 木制梁枋 四角塔楼 两跨柱廊 帕赛玻里斯 (前518—前448年) 帕赛波里斯王宫百柱殿复原图 帕赛玻里斯 (前518—前448年) 百柱殿遗址 柱头 帕赛玻里斯 (前518—前448年) 万邦之门 宫殿的正门是被称为万国门的大门,门边侧柱上雕刻着人面兽翼像,这种形象在中东地区广泛存在。门上石刻着用三种文字(古波斯文、埃兰文、古巴比伦文)所写的铭文:“薛西斯一世创建了此门”。 帕赛玻里斯 (前518—前448年) 入口石砌大台阶两侧刻有朝贡行列的浮雕 * 色彩斑斓的两河流域建筑 “这里是地球上最肥沃的一块土地,平畴绿野延绵至天际,棕榈树从与葡萄园的处处美景,点缀在运河交织的网络里……黎明时分或日落之际,整个地区只见种种美景的黑色剪影,映衬在冲击平原上。” ——大卫·沃克《消失的城市》 区位历史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肥沃平原,在历史上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意为“两河之间的地区”。《圣经.旧约》称其为“天堂”,并相信传说中的伊甸园就坐落其中。 区位历史 两河流域:由于当时在发展农业上条件较好,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两河流域下游与埃及古文明约为同时。 两河流域4000B.C.-330B.C. 古巴比伦:前19世纪-前16世纪 亚述帝国:前8世纪-前7世纪 后巴比伦:前7世纪-前6世纪 波斯:550B.C.-330B.C. 建筑活动 建筑类型:大致分为两河下游与上游两类 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没有发展宗教建筑那种神秘、威压的建筑形制和艺术风格 建筑型制丰富多彩,装饰性很强,对古代和中世纪建筑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代表性建筑:两河下游高台建筑、叙利亚和波斯的宫殿(尤其是新巴比伦城) 建筑活动 粘土、芦苇建房,乱石基础,壁柱(方围) 前四世纪之末就有了券拱技术,因为缺乏燃料,砖的产量不大,所以券拱结构没得到发展,只用于仓库、坟墓和水沟、住宅和庙宇只在门洞上发券。 住宅的房间从四面以长边对着院子。主卧室朝北,设有一间或几间浴室。 宫殿通常由串连的或并联的三个院子。分别是行政、居住、服役三个部分。 山岳台 山岳台又称观象台,是古代苏美尔人建造的祭奠神祇的神庙建筑群的一部分,是神祇崇拜的象征性建筑物。 山岳台主要结构是一个矩形、卵形或者正方形的平台,平台由多层构成,自下而上面积逐渐减小。烤制砖构成台的表面结构。层的数量从两层到七层不等, 有坡道或者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间不大的神堂,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高台立面的,有沿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 乌尔月神台 现存遗址最著名的是建于公元前2125年的乌尔山岳台,在伊拉克乌尔城中心一个6米高的台地上,由土坯外贴一层砖建成。 乌尔城位于现巴格达市东南约300公里处。公元前第5千年,苏美尔人在此定居,公元前第4千年开始形成城市,至公元前第3千年中,发展为强盛的城邦国家。 乌尔月神台(或称山岳台、观象台) 总高约21m。 第一层基底面积65*45m,高9.75m,黑色(冥界) 第二层基底面积37*23m,高2.5 m,红色(人间) 第三层毁,青色(天堂);第四层月神庙毁,白色(月神住所) 饰面技术 一、起源和演变 起源:彩色陶钉保护墙面 演变:沥青的出现在功能上淘汰了陶钉,但陶钉的装饰意义却被保留下来。墙体的下部用石板或砖保护,成就了两河流域建筑的另外一个特征——浮雕。 翼神(门上磁砖饰) 亚述纳西拔王宫翼牛 狮子---(萨艮 王宫彩砖饰) 奥穆兹德与黑暗 精灵翼狮搏斗--- (帕赛波利斯宫浮雕) 砖饰、浮雕 饰面技术 二、琉璃砖 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两河下游在生产砖的过程中发明了琉璃。它的防水性能好,色泽美丽,逐渐成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饰面材料,并传播到上游地区和伊朗高原。 公元前6世纪前半叶建的新巴比伦城大量使用琉璃砖,琉璃装饰水平已经很高。 浮雕饰面制作方式:分成片段做在琉璃砖上,贴面时拼合起来。 早先的陶钉,后来的彩色贝壳,由于琉璃砖的出现都黯然失色。 新巴比伦城 (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 巴比伦建筑创造了用土坯和砖砌筑拱券,以彩色琉璃砖作为建筑装饰的技术。这种技术传到小亚细亚、欧洲和非洲,对后来的拜占廷建筑和伊斯兰建筑有很大影响。 新巴比伦城的伊什达门为半圆券洞,城门墙面全部贴琉璃砖,上有动物形象。边缘、转角处装饰华丽的琉璃花边。 巴比伦古城的全景图,位于巴格达南85千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