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绪论.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学史;绪 论;导 言;学习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中国古代文学之内蕴美; 钟嵘《诗品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忧愁幽思”而作的《离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魏乐府,气象万千的唐诗宋词,乃至史传、散文、戏剧、小说,其构思、意境、辞采,无不具有诗歌特有的情韵。 中国古代文学的这种主情传统与诗化倾向,决定了她是一种美文学,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正宗。;由于汉字方块图形与骈散错落的句式而具有建筑美; 由于汉语单音节与双音节词为主的复合变??,严辨四声音韵而具有音乐美; 由于诗画同源相通以及形象思维的特点而具有绘画美。;雍容娴雅的气度, 飘逸洒脱的韵致, 典丽优美的风采, 高华丰赡的格调,;教与学的关系;1、读:读马列经典著作,读历史书,读文学史,读作品选,读先哲今贤的研究成果。 2、记:要作点笔记,优秀篇章、段落要背诵记忆。 3、写:要完成书面作业,要写学习心得、学术论文。 4、思:敏于思考,勇于提问,敢于挑战,善于分析。;总 绪 论;一、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文学史研究的几个层面: 最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 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 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和文学传媒。 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 ; 二、文学本位 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与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两翼。 三、史学思维 研究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要将过去惯用的评价式的语言,换成描述式的语言。 四、文化学视角 研究文学史还要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五、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 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表现为:当代的价值判断,当代的审美趣味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 六、文学史史科学 掌握文学史史料是研究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 借鉴外国的文学理论,但必须从中国文学的实际出发,不能将外国的时髦理论生搬硬套地用于解释中国文学。;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四、文学本身发展变化的诸多层面: 1、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 2、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 3、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4、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 5、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 6、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 7、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 8、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 9、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作 业;苏轼《反复诗》;  璇玑图,为晋代窦滔之妻苏惠所作之回文诗,用五色丝织成。相传晋代时,秦州刺史窦滔被派往襄阳驻守,他没有带他的妻子苏惠前往,而是带着宠妾远赴襄阳出任地方官,从而与妻子中断了联系。其妻因思念丈夫,作反复回环可读之回文诗,织成锦文,寄给窦滔,提醒丈夫不要贪于美色,忘记结发妻子,劝其回心转意。璇玑图经历代文人推读,据说已能从中读出7958首诗。后人以“回文锦”比喻情书。如元代姚燧《越调·凭阑人》中有云:“织就回文停玉梭,独守银灯思念他。”;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文档评论(0)

118zhuanq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