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格式 PAGE PAGE 6 专业资料整理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文艺学:⑴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⑵文艺学有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是仅 仅指作品形式,即“肌质” 、“隐喻”、“复义”、“反讽”等修辞学因素。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文学创造:是一种复杂而细微的艺术生产活动,目的是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 既指每一作品的具体创造过程,也指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 审美: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 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 有意味的形式: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 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 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简答题: 模仿论和表现论的区别: 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 景; 3、表现论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几种常见创作过程中的问题: (一)、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人物成熟时,必然按照自己的性格轨道行进,无法迁就作家的原来的意图。 例:普希金、托尔斯泰、王汶石的创作体会 (二)、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动机暗换打破了原来的构思,有时增加了内涵,人物形象丰富复杂。 例: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经验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可以根据条件自由选取对事物感觉的角度。 人的感觉与对象是自由而多样的关系: 功利、伦理、道德、诗意。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动物“按照规律”,而人类“懂得按照规律” 。如人按野兽足迹下套。 人类精神创造的完整性。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1、主体的能动参与,“人化的自然” 既使对象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其呈现出人 的本质力量。如大禹治水、普罗米修斯盗火。 2、人通过“自然的人化” ,使自然成为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如孔雀开屏、 蝴蝶恋花。 3、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尽情展现。人在审美王国和诗意世界中体悟自身的存在价值。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1、反映论视角:文学哲学 用哲学的原理、方法论来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本雅明《论卡夫卡》,现代荒诞思想的起源。 2、心理学视角:文学心理学 文学活动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换的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来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虚静”说、“滋味”说、“物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说、“象外”说、“意境”说。 《曹禺的创作心理研究》 西方文论:“投射”说、“心理距离”说、“直觉”3、符号学视角:文学符号学 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 。 4、信息学视角:文学信息学 文学活动是特殊的信息传播,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或者意象分析。 5、社会学视角:文学社会学 从文化、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①“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 ②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 。 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 6、价值学视角:文学价值学 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7、文化学视角:文学文化学 把研究文学活动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文学创造过程中主客体间的双向运动: 1、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①对创作客体的选择。 鲁迅选择“病态社会”病态人生的主动性。 ②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茅盾对革命的观察而创作《幻灭》 。 2、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①作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如,鲁迅选择阿 Q,与辛亥革命的失败与国民的麻木有关。 如伤痕文学的产生。 ②创作过程中不能任意的虚构,而是受到“具体客体”的现实制约。 如《安娜·卡列尼娜》由轻浮浪荡到美丽追求自由令人同情的形象改变。 审美理想的特征: 1、是

文档评论(0)

5566ww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21151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