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社会保障理论 §3.1社会保障思想渊源 一、西方社会保障渊源 1、人文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3、慈善思想 4、救济思想 1、人文主义 从14世纪到18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分别从意大利、德国和法国首先开始,并扩及欧洲其他国家。从提倡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束缚,提倡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而发展到推崇“理性”,主张民主政体,法国大革命时期还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逐渐形成资产阶级人权理论。自然权利(过去一般译为“天赋人权”)学说是人权的核心。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以及法国的伏尔泰、卢梭等,都是自然法论者,他们都主张人有出自自然本性的平等和自由,人拥有完全的自然权利。穷困潦倒、无告无助的劳工、贫民的处境,当然是与自然权利的学说主张背道而驰的。 2、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改造社会的理想,不具有现实性。但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人物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对于未来理想社会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剥削、实施共同福利等的美好描述,激发了人们的期待和向往。 二、中国社会保障思想渊源 1、大同社会论 2、社会互助论 3、社会救济论 1、大同社会论 《礼记?礼运篇?大同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政治原则)。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道德原则);使老有所终(养老),壮有所用(失业,职业技能培训),幼有所长(医疗,儿童福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 其后又一著名人物就是康有为《大同书》,再之后就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提出了公费医疗) 2、社会互助论 《墨子?兼爱下篇》中记载,“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助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以实现在民间人民老有所养,孤幼有依的理想。 孟子在《滕文公》中所主张的“出入相友,守望相互,疾病相扶持……”,反映出古代儒家的社会互助思想。 墨子主张“兼爱交利”,在《墨子·兼爱》 中言:“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 疾以助人,有财者勉励以分人,有道 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 者得衣,乱者得治。”孟子也主张: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则百姓亲睦。” 3、社会救济论 统揽中国历史,社会保障的思想最早也就是起源于安民。抚民的思想。在《尚书?皋陶谟》中就有提到帝舜与大臣皋陶提到“慎民”和“安民”的问题。历史上的当政者的社会保障行为主要是集中在救灾和救助方面。 上古 我国自黄帝时代起,就采取了一些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措施,如“塞争端”、“通货财”、“存亡更守”、“有无相贷”、“疾病相救”等。到尧舜时代,主张天下为公,尧典中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周秦 到周代已开始设立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机构,《礼记》中记载:“季春之月,天下布德行惠,乃命有司癸仓廪,赐贫穷,赈乏绝。”《周礼·地官司徒》记载:“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实际上,上国古代自周朝以来对老弱病残者或鳏寡弧独者都实施过许多不同形式的救济。有设立的公产、义田和义仓,也有“居养院”、“普济院”、“育婴堂”等。如周秦时代已有仓储制度,特贱收买,特贵售壳,称为“准平”。《周礼中记载:“谴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县都之委职,以待凶荒。” 社会救济论基本有两个思想: 一是荒政思想;二是养恤思想 荒政自夏朝以来就有了,(诸如重农说,仓储说,赈济说,调粟说,除害说,节约说,水利说等),主要围绕粮食展开。我国为重农之国,民以食为天,各个朝代无不以积蓄当做为政之要务,这主要是社会经济不能脱离自然条件而独立存在。 比较系统而实际的“荒政”始创于西周。西周朝廷设有地官司徒,辅助周天子“安忧邦国”,负责荒政是其主要的职司之一,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西周的“荒政”有十二项,一曰“散利”,二曰“薄征” ,三曰“缓刑” ,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上述这些灾害救助的政策与措施是系统且富实效的。与夏、商时期相比有了质的进步,对后世的荒政更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古代中国在自然灾害救助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 (1)荒政:基本上是国家强迫缴纳粮食(辅以少量货币)进行储备,以便实施社会保障、公共救济、相互援助以及经济补偿功能。 主要表现形式: 赈济:用钱粮或衣物等救济灾民; 调粟:通过调拨粮食救济灾民; 仓储:在丰年储备粮价,荒年供应灾民。 赈济:主要指以实物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