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文献系列知识文库:温疫论.pdfVIP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知识文库:温疫论.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文库—— 温温疫疫论论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 中医药典籍 “温疫论” 的介绍,以 大家了解。 温温疫疫论论 温病类着作。 明吴有性(约1582 -1652)撰。 二卷。 有性字又可,姑苏洞庭(今江苏吴县)人。 明末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疫病流行,江南一带,“一巷 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 。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医家以伤寒法治之,难以取效。 吴氏目睹惨景,深感“守古法不合新病”,遂推究病 源,研讨病理,勇于探索,在总结前人有关论述基础 上,结合其临床体会,于崇祯十五年(1642)撰成此书。 约五万字。 上卷记有原病、温病初起、传变不常、急证急攻、表 里分传、热邪散漫、内壅不汗、下后脉浮、下后脉复 沉、邪气复聚、下后身反热、下后脉反数、因证数 攻、邪在胸膈、辨明伤寒时疫、补泻兼施、神虚谵 语、老少异治论、妄投破气论、妄投补剂论、妄投寒 凉药论、脉证不应等。 下卷,杂气论、论气盛衰、论气所伤不同、论食、论 饮、行邪伏邪之别、论阴证世间罕有、论阳证似阴, 舍病治药、舍病治弊、肢体浮肿、感冒兼疫、疟疾兼 疫、温疟、疫痢兼证、妇人时疫、妊娠时疫、小儿时 疫、调理法、伤寒例正误、诸家温疫正误等。 吴氏认为温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 有一种异气所感,他称之为“戾气” 。 戾气有多种多样,感染不同的戾气,产生不同的病 症,故又称之为“杂气” 。 戾气的传染途径自口鼻而入,与伤寒之邪由肌表传里 有所不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皆病。 吴氏突破了前人的六气致病说,对温病病因和传染途 径提出新的见解,在世界传染历史上,居于先进地 位。 同时,对疫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也有创见,认为温疫 之病,即不同外感热病表证,又没有里证的表现,“邪 在膜原” 。 症见“始则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痛身痛,舌上白 苔,渐加烦渴”,并因邪气浮越诸经,故可出现头项 痛、腰痛、肋痛、耳聋、寒热、目痛、鼻干不眠等兼 证。 在治疗上注重“客邪贵乎早逐”的原则。 并提出温病初起,邪在膜原宜疏祛邪;毒邪已溃,中 结渐开,助其汗解;邪入胃腑则攻里通下。 他所创制的达原饮、三消饮、举斑汤等有效方剂,迄 今仍为临床应用。 总之,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论理细致、对温疫 的病因、病理和治疗等方面作了论述,补充和发展了 前人的学说,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医 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戴天章曾说:“吴又可先生贯串古今、融以心得,着时 行温疫一论,真可谓独辟鸿蒙,揭明于中天矣。” 有清初刻本。 康熙二十四年(1685)葆真堂刻本。 沈风阁 《从吴又可 〈温疫论〉谈到现代温病学中若干 问题》( 《江苏中医》1964 .7),范天福 《吴有性的学 术成就及其对清代温病学的影响》( 《新中医》1981. 7 .50),陈咨岐 《谈谈吴又可的 〈温疫论〉及其治 法》( 《福建中医药》1983 .6 .5)可 参考。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