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1133-2020 环境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砷、硒、铋、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docxVIP

HJ 1133-2020 环境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砷、硒、铋、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1133—2020 环境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砷、硒、铋、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Ambient air and waste gas-Determination of arsenic, selenium, bismuth, antimony in ambient particle matter-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2020 - 05 - 15 发布 2020 - 08 - 15 实施 生 态 环 境 部 发 布 目 次 前 言 ii 适用范围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方法原理 1 干扰和消除 2 试剂和材料 2 仪器和设备 4 样品 4 分析步骤 6 结果计算与表示 7 精密度和准确度 8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9 废物处理 9 注意事项 9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 10 附录 B(资料性附录)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11 i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砷、硒、铋、锑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砷、硒、铋、锑的原子荧光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0年05月15日批准。本标准自2020年08月15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ii 环境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砷、硒、铋、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警告:硝酸和盐酸具有强腐蚀性和强氧化性,样品消解过程应在通风橱内进行,实验人 员应注意佩戴防护器具,避免吸入呼吸道或接触皮肤和衣物。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砷、硒、铋、锑四种元素的原子荧光法。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和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废气颗粒物中 砷(As)、硒(Se)、铋(Bi)、锑(Sb)的测定。 当环境空气采样量为 150 m3(实际状态),样品预处理定容体积为 50.0 ml 时,方法的检出限为 0.2 ng/m3~2 ng/m3,测定下限为 0.8 ng/m3~8 ng/m3;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采样 量为50 m(3 标准状态),样品预处理定容体积为50.0 ml 时,方法检出限为 0.4 ng/m3~4 ng/m3, 测定下限为 1.6 ng/m3~16 ng/m3;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废气采样量为 0.600 m3(标准状态干烟气),样品预处理定容体积为 100.0 ml 时,方法检出限为 0.1 ?g/m3~0.7 ?g/m3,测定下限为 0.4 ?g/m3~2.8 ?g/m3。详见附录 A。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 标准。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T 21191 原子荧光光谱仪 HJ/T 48 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 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 93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 和 PM2.5)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74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 664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 方法原理 用滤膜或滤筒采集空气或废气中颗粒物,样品经硝酸-盐酸混合酸消解后,进入原子荧光光谱仪,试样中的砷、硒、铋、锑在酸性条件下与硼氢化钾(或硼氢化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砷化氢、硒化氢、铋化氢、锑化氢气体,氢化物在氩氢火焰中形成基态原子,在 1 元素灯(砷、硒、铋、锑)发射光的激发下产生原子荧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原子荧光强度 与试液中元素的含量成正比。 干扰和消除 铜等过渡金属元素可能对测定有干扰,加入硫脲-抗坏血酸混合溶液(5.17),可以基本消除干扰。在本标准的实验条件下,样品中含 100 mg/L 以下的 Cu2+、50 mg/L 以下的 Fe3+、1 mg/L 以下的 Co2+、10 mg/L 以下的 Pb2+和 150 mg/L 以下的 Mn2+不影响测定。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实验用水为新制备的去离子 水或蒸馏水。 盐酸:ρ(HCl)=1.19 g/ml,优级纯。 硝酸:ρ(HNO3)=1.42 g/ml,优级纯。 氢氧化钾(KOH)。 氢氧化钠(NaOH)。 硼氢化钾(KBH4)。

文档评论(0)

dllkx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本文库主要涉及建筑、教育等资料,有问题可以联系解决哦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3302032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