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路景观设计方案说明书
一、规划定位:
城市旅游景观道路·体现当地自然文化·完善道路周边及沿河景
观。
二、规划目的:
利用道路自然景观元素,体现“山水景观”,突出当地地域特
色,丰富和完善道路沿河的景观节点,从城市景观设计角度延伸道路广
场景观环境,整合道路沿河景观序列。
三、规划构思:
该项目的特殊地理位置及丰富景观自然元素,注定了只有采用新
的景观设计思路,突破传统整齐划一、规则排列的景观道路设计手法,
采用与自然环境融合,实用与美观结合的环境设计手法,引入山与水的
自然景观元素,将贫乏单一的城市市政道路通过“山水景观”自然元素
的巧妙设计,为市民提供一个可观、可赏、可憩、可走、变化丰富、亲
切宜人的城市道路新环境。
四、规划要点:
(一)景观功能节点
由南至北沿道路边上根据实际用地及使用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景
观节点
1、以主入口迎宾广场为整个规划的起点,该广场采用现代设计
手法,通过设置入口弧形广场突出入口和解决人流量的问题,广场中心
设置 1.5 米景观雕塑墙,该雕塑墙即突出当地地域文化特点又作为景观
视线转换点、也为行人提供休息集散的空间场所;中心圆弧广场南向设
置景观步道连接规划预留用地的人流交通,其间设置 1.5 米宽自然休闲
人行步道,沿步道设置一定的休息坐凳,形成亲切的小环境空间。广场
北边为 10米宽步行景观道连接滨海景观平台即起到人流交通的作用,又
是景观轴线空间上的转折。
2、滨河景观平台,迎宾广场北向连接为滨河景观平台休闲区,
该区用地狭长,沿河自然景观好,因此设计中充分利用地形优势,沿河
设置一定景观平台和休闲步道,景观平台根据地形高差灵活布置,形成
高低错落的景观休闲空间,同时通过 1.5 米宽景观步道将各景观平台串
联起来,在景观步道适当位置设置休息坐凳为行人提供休息场地。
3、滨河帆影广场,该广场中心设置白色的拉模景观小品能够为
市民提供休闲乘凉的空间,广场边上设置了滨水台阶,拾级而下可以来
到亲水平台体验水的灵动与柔情,水面倒影出白色的拉模建筑仿佛片片
帆影凌光波动,充满诗情画意。广场东边设置的树荫休闲区在炎热的夏
天树荫下可以作为市民乘凉交流的好地方。树荫广场边上设置儿童游乐
场,为儿童提供游乐的各种设施,广场沿河向南设置滨河景观连廊连接
滨河景观平台,连廊下面设置休息坐凳,边上设置室外茶座交流区,为
市民提供露天休息交流的环境。
4、滨河广场内设置休闲园林步道连接各功能节点,步道采用中
国传统园林手法,形成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同时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休
闲坐凳,方便游人休息和交流。
5、梵净山入口广场为一条规划道路将广场用地分为东西两部
分,东边为停 70辆小车的树荫停车场,该停车场能够解决梵净山入口处
停车问题,西边广场引入市政道路水景元素,形成中心广场景观水景,
中心圆弧广场起到人流引导的作用,通过水景边上设置圆弧拉膜小品为
人们提供休息场所,广场中间设置景观步道向南延伸与梵净山入口连
接,能够引导行人进入梵净山大门入口,广场西南角设置景观跌水,丰
富景观效果的同时,能够吸引人民对梵净山大门的关注。
(二)、道路景观空间分析:
(1)该道路总宽 45米,其中车行道宽 26米,左右两边人行道与
绿化带宽各 9.5 米。
(2)人行道通过采用半径为 4.5 米圆弧前后拼接处理,最窄处
4.5 米,最宽处为 6.5 米详见图纸,最窄处按照人行走规范最小宽度计算
可以同时满足 9人并排行走,根据人类行为心理学结论,人在行走过程
中一般情况下并排行走时不会超过 6人的交谈距离,因此最窄处的宽度
能够满足人行基本要求,人行道最宽处为 6.5 米,后退的圆弧与绿化
带、水景等形成休闲交流的围合空间,同时在人行道上通过铺地材质的
设置,区分出休闲步道与行进步道,形成不同的行走空间感受;
(3)绿化带最宽处 5米,最窄处 3米,中间设置 0.6-1.5 米宽自然
水道,绿化带宽度能够满足规范要求,同时在宽的地方设置人工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