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2011年12月 PAGE 11 目 录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2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6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9 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平台建设…………… 14 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17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浙江大学“以人为本、求是创新、整合培养、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以“重基础、重设计、重创造”为指导思想,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构筑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综合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与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工程研究以及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和匹配互动,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型、工程型、国际型、管理型”的卓越工程师。 (一)基本培养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本科层次上主要以培养应用设计型工程师为主。 本科阶段通过组建应用设计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班,采取“3+1”本科应用设计型工程师培养模式,累计3年在校学习(含在校参加科研和工程训练),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以及做毕业设计,实行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指导模式,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的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人员联合指导。进入卓越工程培养阶段,为学生配备校内和企业双导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选定合适的课题或方向,指导学生开展工程科研训练,要求学生定期提交进展报告,进展报告中要反映学生的学术成果,如设计报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竞赛获奖等。组织学生开展工程学术问题交流,通过科研氛围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研究兴趣和科研探索精神。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期间,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和双导师优势,指导学生在企业开展现场实践和课题研究,能够实施设计解决方案并且参与相关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二)课程设置 浙江大学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实行分类、分阶段重点培养:对本科一年级学生实行基于大类培养的通识教育,对本科高年级学生实行基于“宽、专、交”整合培养的专业工程教育,加强基础,拓宽工程人才的培养面向,增强学生的跨学科应用和社会适应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从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工程研究以及创新的能力为出发点,构筑工程师必备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课程体系。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毕业达到160学分。 培养方案中工科大类通识课程47.5学分,其中思政类课程11.5学分、军体类课程5.5学分、外语类课程9学分、通识教育类课程16.5学分、计算机类课程5学分。在通识教育类课程中建议学生修读《工程训练》、《工程学》、《工程管理》、《工程伦理》、《工程设计》、《工程哲学》、《工程史》、《工程经济学》、《科技人才领导力开发》、《项目管理》、《创新与创业》、《团队协作与交流》、《个人职业规划》、《谈判技巧》、《电气工程导论》、《世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等课程,培养学生有关工程基础、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工程实践等方面的工程意识。 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27学分主要包括卓越工程师所必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工程技术类大类专业必修课程22.5学分主要是计算机类、机械基础类和电工电子类课程,通过上述工程基础课程群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运用数学、物理等科学基础知识解释工程问题、建立工程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求解的基本能力。 专业课程共64.5学分,其中学科平台课程18.5学分,为电子信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课程7.5学分,分集成电路与电力电子二个模块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模块课中的新技术讲座课程将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课;实践类课程38.5学分,实践类课程与企业实习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独立的实验课程和课程内实验、课程设计,在校内基础和专业实验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通过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阶段,集中专业实习时间不少于24周;通过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国家

文档评论(0)

donggui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