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排除犯罪事由.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前提问 (1)什么是具体错误?它有哪几种情形?依法定符合说,如何处理? (2)什么是抽象错误?它有哪几种情形?依法定符合说,其处理原则是什么? 课前提问 (1)什么是正当防卫?其成立条件是什么? (2)什么是防卫过当?防卫过当如何处理? (3)什么是特殊防卫?它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第十讲 排除犯罪事由(Justifiable Acts) 目录  一、排除犯罪事由的概念和种类 二、正当防卫 三、紧急避险 四、案例 五、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区别 六、思考题 一、排除犯罪事由的概念和种类 二、正当防卫 (Justifiable Defense) 1、概念 刑法第20条第1、2款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一定损害的行为。    2、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存在 不法侵害的范围: 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客观不法?主观不法? 对不满14周岁者或者精神病患者的侵害能否正当防卫? 案例1 假想防卫 案例4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 不符合时间条件的防卫 事前防卫 事后防卫     报复性的事后防卫     认识错误的事后防卫 案例5 (3)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人 正当防卫的目的是制止不法侵害行为,因此只能对不法侵害人而不能对第三者 (4)主观条件——保护正当利益(权利) 防卫认识的内容  不法侵害的存在    不法侵害的进行   不法侵害的紧迫 防卫目的的层次 制止不法侵害 维护正当权益 不符合主观条件的行为  防卫挑拨    互相的非法侵害       偶合防卫 案例2 (5)限度条件——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 这是判断防卫行为是否正当的关键 必要限度的判断 必要说, 基本相适应说 折衷说(适当说)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认定 重大损失的地位 案例8 3、防卫过当 问题 1、防卫过当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 2、如何确定防卫过当的罪名? 4、特殊防卫 刑法第20条第3款 行为人 面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不法侵害,采取致不法侵害人伤亡,均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特殊防卫的条件 不法侵害的严重性 保护权益的有限性 防卫强度的特殊性     思考题 什么是“行凶”? 如何理解“暴力性犯罪”的范围? 如何理解“造成不法侵害者伤亡”? 案例6      案例1 陈某携带11000元外出经商,遇见值勤的便衣民警谢某和阮某。谢、阮见陈行色匆匆,十分可疑,便上前拦住陈某进行检查,陈不从。在纠缠中,阮表明自己的身份并将公安局的工作证在陈的眼前晃了一下,但陈某仍然拒绝检查。谢、阮更觉可疑,强行将陈拉入一老人家对陈所携带的包和身体进行了检查。陈在此过程中要求到附近派出所才可以检查。谢、阮则不予理睬,并强行解开陈的裤带进行检查。陈则误认为谢、阮二人是歹徒,要抢其携带的11000元,便乘谢、阮不备,抓起放在台面上的小刀,向谢、阮二人刺去,致谢某重伤。 陈某的行为是否正当防卫?      案例2 O夫醉后常暴打T妻,因而二人感情不和,T欲痛击O。某日,T三更半夜听到开门声,误以为又是买醉回来的丈夫O,遂躲在着门后予以迎头痛击。实则,开门者乃手持危险武器的窃贼P,P应声倒地,P因被击中头部而成重伤。 问 T的行为如何定性? 三、紧急避险(Act of Rescue)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三)避险过当 (一)概念 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1、起因条件——必须有危险的发生 自然灾害 动物侵袭 人的不法侵害 人的生理、病理过程 假想避险 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 紧迫性 避险不适时(事前避险、事后避险)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续)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续) 6、限度条件 不能为了保护某种合法权益而对另一种合法权益造成超过必要限度的不应有的损害。通常认为,所谓避险的必要限度,是指避险行为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 必要限度的判断: 通过利益之间的比较 权益比较 同类权益 人身权益VS财产权益 公共利益VS个人利益 特殊利益类型 案例9 自主决定利益 3、避险过当 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 避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