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福建省三明市虬江初级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docx

2019-2020福建省三明市虬江初级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docx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9-2020福建省三明市虬江初级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和伦理、经济等概念不一样,美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均趋于正面。以此为背景,审美的超功利性促进人追求雅化生活并对生活抱理想态度,这些都天然地通向一种健康、乐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说,审美不是道德,但它却天然孕育并涵养着道德。 中国传统文明萌芽于上古时期的巫史传统,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上古的“巫”并没有发展出对后世文明产生强大统摄作用的宗教,而是显现出更理智清明的特点。这一特点的表现就是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念的确立始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作乐。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 当代的儒家伦理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关于美、德关系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的人性养成方面,但事实上,它却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按《诗经·泮水》等文献,起码在春秋时期,中国即存在完整的国家礼乐教育体系,天子有辟雍,诸侯有泮宫,民间有痒序。宋元以降,借助话本和曲艺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礼乐精神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要而言之,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促进人对生活抱理想态度,拥有健康、高尚情操。 B. 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的典型表现。 C. 孔子指出美善差异及美对善的生成与涵养,孟子则正好相反,强调善向美的生成。 D. 美介入道德教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既立于个体又面向群体和国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从概念入手阐释了美与德的基本关系,再放入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具体分析。 B. 文章引用《论语》《诗经》等文献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 C. 文章分析美与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相融又有差异的特点时,层次清晰且具辩证性。 D. 文章认为审美不是道德,却能孕育并涵养道德,这是论述美与善关系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传统儒家看来,美是源发意义上人性向善的内部动因,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 B. 所谓以美储善,是基于美与善的差异而提出,指通过美来生发、涵养人性中的善。 C. 中国传统儒家推行礼乐教育,就是利用了美对人性之善的滋养和化育作用。 D. 通过美育达成由美向德的生成,革除国民教育弊端,国家道德建设将行稳致远。 参考答案: 1. D??? 2. B??? 3. D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分析有误。原文第一段指出“美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并非等同于“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B项,“是中国传统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的典型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ll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