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供电故障测距说明.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测距说明资料 概述 牵引供电系统根据不同供电方式,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不同。当采用AT供电方式,根据线路及通信条件可采用不同测距原理。主要包括“吸上电流比”,“上下行电流比”和“吸馈电流比”测距原理。对直供加回流线供电方式,国内一般采用拟合的分段线性电抗法进行故障测距。 测距原理及适用条件 2.1 AT牵引网故障测距原理 针对AT牵引供电系统,由于线路的非线性,主要采用“吸上电流比”,“上下行电流比”和“吸馈电流比”测距原理进行故障测距。 这三种测距原理适用于不同线路条件。 吸上电流比 供电臂有故标专用通信通道,各所亭均安装故障测距单元,线路可为单线或复线。适用于T-R、F-R短路故障,不适用T-F故障。 上图表示故障发生在第n个AT和第n+1个AT之间 测距公式: 式中:L:故障点距变电所的距离 Ln:变电所距第n个AT的距离 Dn:第n个AT与第n+1个AT之间的距离 In,In+1:分别为第n个AT与第n+1个AT中性点的吸上电流和 Qn,Qn+1:整定值 Kn,Kn+1:电流分布系数,范围根据站场情况可调整。对标准区间线路K=1.0。 通信通道一般建议采用以供电臂为单元的2M光纤环形通道。 上下行电流比 无需通信通道,供电臂必须为复线,且末端必须并联闭环供电。重合闸时测距无效。适合各种短路形式。 故障测距公式如下: Lup、Ldn :上、下行供电臂长度 Iup、Idn : 上下行供电臂电流 ΔL:修正参数 吸馈电流比 无需通信通道,供电臂为单线单AT区段。适合T-R、F-R短路,不适合T-F短路。 故障测距公式如下: 为所内AT中性点电流 D为AT段长度。 ΔL:修正参数 当变电所采用单相变压器、十字交叉变压器及V/X牵引变压器时,变压器二次侧可取消AT变,中点电流为两供电臂的合成电流,无法直接做为AT中性点吸上电流,因此可采用间接方法求取。 2.2直供测距原理 直供线路根据供电线路架构、材料等不同,一般采用分段线性电抗方式进行查表测距。由于线路短路形式多种多样,短路过程中过渡电阻影响较大,因此采用不受过渡电阻影响的电抗作为故障测距的依据。短路电抗一般只受导线材料、空间架构、地质土壤导电率等因素影响,当接触网施工完毕后,基本电抗参数就确定了,不会受供电方式和短路形式影响。 装置测距定值 表 测距定值表(针对直供线路有效) 序号 定值名称 整定范围 整定步长 1 测距分段数 1~40 1 2 第一段 单位电抗 0.1Ω~1Ω 0.01Ω 3 总电抗 0.1Ω~50Ω 0.01Ω 4 距离 0.1km~50km 0.01km 5 第二段 单位电抗 0.1Ω~1Ω 0.01Ω 6 总电抗 0.1Ω~50Ω 0.01Ω 7 距离 0.1km~50km 0.01km 8 第三段 . . . 9 . . . 10 . . . 测距分段依据线路材料,架构等条件,如供电线,区间,站场等单位电抗不同进行分段. 注意单位电抗和总电抗都是二次换算值. 测距分段数:测距时将此馈线根据不同的电抗区段分成的测距分段的个数。 单位电抗: 在此分段内接触网的单位电抗值,为二次值,x2=x1*KU/KI,单位Ω/Km. 总电抗: 保护安装处到此分段末端的总电抗,为二次值,单位Ω。 距离: 保护安装处到此分段末端的总距离,单位Km。 以4段分段的故标定值设置举例如下: 设馈线压互变比Ku=27.5/0.1,流互变比Ki=800/5, 供电线单位电抗x11=0.65Ω/Km,接触网线路单位电抗x21= x41=0.42Ω/Km,站场单位电抗x31=0.2Ω/Km,L1=1Km,L2=10Km,L3=12Km,L4=25Km。则故障测距定值设置如下: 序号 定值名称 整定值 备注 1 N 4 4段 2 第一段 x1 1.12 x1=x11*KU/KI 3 X1 1.12 X1=x1*L1 4 L1 1.00 5 第二段 x2 0.72 x2=x21*KU/KI 6 X2 7.60 X2=x2*(L2 –L1)+X1 7 L2 10.00 8 第三段 x3 0.34 x3=x31*KU/KI 9 X3 8.28 X3=x3*(L3 –L2)+X2 10 L3 12.00 11 第四段 x4 0.72 x4=x41*KU/KI 12 X4 17.64 X4=x4*(L4 –L3)+X3 13 L4 25.00 实际运行过程中注意事项: 1)尽量以重合闸失败后数据作为测距结果; 2)对比测距报告中的R,

文档评论(0)

00044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