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象)来表达主题思
想及感情(意)。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被诗人赋予了某
种特定的内涵。这些在诗歌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就
是意象。对于今天的中国古典诗歌爱好者来说,从意象入手来阅读和
分析古代诗歌,不失为一条捷径。笔者搜集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
见的意象,稍加整理说明,希望对大家阅读和分析中国古典诗歌有所
帮助。
1.飞鸟:自由的灵魂
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汉末《古诗十
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西北有
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
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步出城东门》),诗人
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回日夜思念的故乡。
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
愿与悠闲自在的鸥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陶渊明做官时甚至“望云
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辞官回乡后,则以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等诗句表现自己的耕读之乐。
众鸟安居巢中,诗人爱其庐宇,人鸟之间有种幻化为一的感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的飞鸟的诗人看来都是快乐自由的。天
遥地阔中一只飞鸟,在诗人看来,可能是孤凄无伴、漂泊无依的,而这
种孤独漂泊的感情,无疑正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应: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
怀》)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处,天地一沙鸥。(杜甫《旅
夜书怀》)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
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
2.青山:身与心的家园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
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
《送柴侍御》)。 “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
身心的家园。
从人与青山的自然关系来看,山脉通常是人类居住环境中最
恒定、最醒目的存在之一,故乡山脉的轮廊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谢朓《游 田》);“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
(齐已《送休师归长沙宁觐》),“青山”在诗歌中常带有故乡居所的象征
意义。
3.离愁与乡愁:寒衣处处催刀尺
—— 中国古曲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
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杜甫晚年出川、滞留巫峡时所作组诗《秋兴八首》之一,表
达了诗人于霜红枫叶、丛菊盛开的秋天忧心国事、思念故园的心情。此
诗结尾,诗人将浓郁乡情化为古典诗歌中极为常见的一组意象:寒衣
刀尺,高城暮色,以及穿透暮色、逾越城垣的急促的砧声。
寒衣、刀尺和砧声,反映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满足穿衣之需的状况。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
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
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
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 ;有时是在衣服
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
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
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凉风冷月下持
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
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
高急暮砧” ,正是杜甫听到白帝城中捣衣之声,联想到家家户户的妇
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御寒衣物时引发的怀乡之情。
在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中,“衣”被
放在首要地位。“衣”不仅可以御寒蔽体,在传统诗学中,它还被视为
一个约定俗成的情感暗语,贮存着思念、盼望、关切、依恋、欢爱、伤
逝等一系列丰富的人文内涵。捣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