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22】生物信息保护(标注版).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考精品讲义 刷脸付费比对的面部信息安全吗? 别让生物信息继续裸奔 不经意之间,刷脸付费、指纹验证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能够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但我们将这么多属于自己的、具 有唯一性的面部表情、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也交给外部世界,这些 信息能够得到妥善保存、依法使用以及定期销毁吗? 不久前,一种“人工智能测面相”的小程序走红于朋友圈,用户 可以上传个人照片或是实时拍照来进行下一步的“面相”测试,最后 转发至朋友圈即可得出测试结果。但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个 小程序获取的面部信息会不会被盗用? 在多年前,留指纹本身就带有屈辱、“有罪推定”的意味,公众 的警戒阈值比较高。比如,2010 年,教育系统在推行的冬季长跑活动 中,拟规定大学生长跑须先在指定网站实名注册,之后每次要通过“指 纹打卡”的方式进行现场验证。这一规定引发舆论强烈反弹,公安部 表态称:其他部门是否可以采集民众指纹,没有查到法律依据。此事 遂不了了之。将近十年过去,指纹解锁、刷脸支付、虹膜扫描等等生 物识别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公众的警戒和抵触情绪有所弱化, 但是相关的立法却迟迟没有跟进,还是一片空白。 有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大大提高了民众生物信息的可使 用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接触机构越来越多,信息被反复传播、使 用。比如,现在很多的火车站进站前要经过面部识别,宾馆入住之前 1 精心整理 仅供参考 公考精品讲义 也要经过面部确认,原来属于“黑科技”的面部识别技术飞入寻常百 姓家,让普通群众离不开,应用范围越来越下沉。 技术的下沉使用,很多问题便显现出来。像人脸信息被采集之后, 到底是归属于谁?会不会变成企业的资产,任其由买卖?怎么保障生 物信息被采集,不会超出当初的承诺范围使用?如果企业发生倒闭、 注销,如何依法销毁相关的生物信息避免外泄?这些真不能全靠企业 的“良心”,得通过法律把企业和政府权力关进笼子里。 事实上,在既有的法律“大厦”之中,还没有给个人生物信息留 下合适的位置。首先,从民法权利本位来说,必须明确个人信息属于 人格权属性的私权,不是“公共信息”,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商业机构 需要录取生物身份信息时,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授权或者经当事人的同 意,并且在录取时应该明确使用范围,保护措施。目前正在编纂《民 法典》中应该给他数据时代的民众个人信息留下位置,夯实生物信息 作为私权利的根基。 其次,应该明确政府部门使用、匹配、存储民众生物信息的权限、 程序和责任。目前生物信息被普遍用于刑事侦查、治安管理、人口治 理、医疗卫生等领域,但是并没有法律的详细规定:如何防止被权力 滥用?防止公权机关为图方便,直接对民众群体搞地毯式提取DNA 的 “搜查”?这方面的程序性和限制性规定,也应尽早进入立法议程。 第三,是民众生物信息的财产性部分,也应该做出了保障,对商 业性开发的目的、范围和手段,应该有约束性规定,特别是要防止一 些科技巨头滥用庞大的民众生物技术信息库,打造出弗兰肯斯坦的怪 2 精心整理 仅供参考 公考精品讲义 物。 在高科技加持之下,我们的指纹、面部等生物信息被使用得越来 越广泛,但权利根基却还没有法律的夯实。所以,不能让民众生物信 息继续裸奔了。(via 光明网) 刷脸时代,个人生物信息保护也要跟上 据《检察日报》报道,伴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进步,人体的指纹、 虹膜、面容、DNA 等个人生物信息的获取、采集、存储和应用越发便 利和普及。不少平台通过收集个人生物信息作为用户登录密钥,甚至 连支付也进入了“刷脸”时代。但其安全性也引发了担忧。 “刷脸”支付、“刷脸”乘车、“刷脸”签到……从“一部手机 走天下”发展到“一脸走天下”,再次让人看到互联网应用和生物技 术发展的活力。然而,新的技术在

文档评论(0)

5844763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