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复习中考.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鱼我所欲也;字词句整理;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重点字词解释。(红色的为中考字词) ;〖如使〗 〖何不用也〗 〖由是〗 〖是故〗 〖非独〗 〖勿丧〗; 〖呼尔而与之〗 〖蹴〗 〖不屑〗;〖万钟〗 〖何加〗 〖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 为身死而不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 〖本心〗;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3.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10、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鱼;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2、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1、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 祸患也会挺身而出?(原文);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 的句子是:;6、“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文中说得了“万钟”目的是什么?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此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鱼与熊掌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万钟(丰厚的俸禄)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人的本心是指舍生取义,丧失本心是指见利忘义。;文章结尾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所说的“本心”是什么?作者说此话的目的是什么? 答:本心即向善的本性,指舍生取义之心。目的:这句话指出了见利忘义的严重后果——失去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以此突出舍生取义的重要性。;1、思考、讨论: 1、 在我们现代社会,“义”的内涵是什么?我们是否应该坚持? ;本文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为什么?;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2、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4、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文档评论(0)

浪漫唯美-文档菜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