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讲义之地震烈度.pdf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的使用早于震级和地震动这些需要 用仪器才能测定的物理量。地震烈度这一术语 源于英文单词Intensity,它表示一次地震时在 某一地区的宏观标志 (包括人的感觉、建筑结 构的损坏、器物的反应和自然现象的变化等) 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 震级,但遭受地震影响的地区不同,其地震烈 度也是不同的。显然,地震烈度是依据地震影 响的宏观后果评定的,地震烈度的直接含义是 衡量地震影响强弱程度的一种尺度。 地震烈度的影 地震烈度受震级、距离、 响因素 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 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一般情况下,震源附 近的震中地区烈度最高, 称为震中烈度;距震源越 远烈度越低。震中烈度随 震级增加而增大,震级相 同时则震源深度越浅震中 烈度越高。烈度只取整数 值。 震中烈度 震中烈度是震源附近宏观破坏最严重区域的地震烈度。 破坏最严重的区域常称为宏观震中,以示与仪器测量确定的微观震中区别,二者可能不重 合。震中烈度即宏观震中的烈度,一般是一次地震的最高烈度,通常用 I0 表示,它与震级 M 、 震源深度 h 有关,因此可以建立相互间的经验关系。若干研究结果如下: 2 M I + 0 1 (古登堡-里希特(Gutenberg-Richter ),1956) (1) 3 M 0.6 I +1.45 0 (卢荣俭等,1981) (2 ) M 0.58I 1.5 0 + (李善邦,1960) (3 ) 式(3 )应用于历史地震,与表 1 相当。 表 1 历史地震震级与震中烈度对照表(据李善邦,1960) 震级 <4.75 4.75~5.25 5.5~5.75 6~6.5 6.75~7 7.25~7.75 8~8.5 >8.5 震中烈度 <Ⅵ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地震烈度的双重含义 地震烈度的直接含义是衡量地震影响的 强弱程度的一种尺度。但地震烈度还有另 外一种解释,即地震引起的后果的严重程 度一般也反映了地震破坏作用的大小,所 以,地震烈度也可以理解为是地震破坏作 用大小的一种度量。尽管这是地震烈度的 间接含义,但长期以来地震工程研究人员 大多在这一意义上使用它。 地震烈度的宏观标志 地震烈度是由地震发生后直接观 察到的各种宏观现象综合评定的, 它的宏观评定标志可以概括为四类: 即人的感觉、建筑物破坏、地表破 坏和器物的反应等。 人的感觉 地震作用下人的感觉和反应是地震强烈程度的一个 重要标志。过去这一标志常常用于判别较低的烈度等 级,如我国1957年的烈度表对人的感觉只描述到Ⅷ度; 近年来,人的感觉和反应这一指标受到更多的重视,在 我国1980年烈度表中已将它延伸到Ⅹ度。 人对地震的感觉是复杂的。从感觉功能来说,有感 到、听到和看到之分;从感觉程度来说,可分为无感、 可感、明显有感、强烈有感、惊恐、站立不稳、倒地; 从感觉性质来说,可以有上下颠簸、水平摇摆、筛动等。 人的感觉也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有的人感觉灵敏而清 晰,有的人感觉迟钝而模糊;楼上的人感觉大,地下和 井下的人感觉小;静止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